中新社澳門十二月十七日電題:一位老報人眼中的澳門這五年──訪《澳門日報》社長兼總編輯李鵬翥
中新社記者周景洛尹丹丹
“作為一名報人,有幸既看到香港的回歸,又見證了澳門的回歸,已經令人終生難忘。而澳門回歸五年來,親眼目睹了民心穩定,經濟日益發展,治安變得良好,大家對前景越來越有信心。見證歷史,參與歷史,這是人生難得的經歷。”
說這番話的,是全國人大代表、《澳門日報》社長兼總編輯李鵬翥。在澳門回歸祖國五周年的前夕,本社記者獨家專訪了這位澳門資深的老報人。
“回歸前的一段時間,澳門社會治安和經濟情況都比較差,報紙版面上每天打打殺殺的東西不少。外來投資者的信心受到影響,經濟連續四年負增長。”回首昔日,在新聞界經風歷雨半個世紀的李老仍禁不住輕輕搖頭,“那真是一個爛攤子。”
就在這個基礎上,特區政府于一九九九年五月成立,并順利完成了中葡政權交接工作。“回歸后,特區政府勵精圖治,特首何厚鏵提出的‘固本培元、穩健發展’方針,非常切合澳門當時的情況。”
李老告訴記者,回歸前的公務員隊伍里,中、高層職位上沒有中國人。回歸后,中國人進入了公務員的中、高層。雖然經驗有點不足,但他們年輕、有干勁、充滿愛國愛澳的激情,迅速著手熟悉各部門的工作。李老笑言:“他們也可說是‘摸著石頭過河’,一步步做起來的,正如何特首的方針,既要穩健又要發展。”
同眾多澳門人一樣,李老也對治安改善的速度之快既驚且喜。“當然,大案件不是完全沒有,但總體上犯罪率大大降低了。”
李老坦言,回歸后最初一、二年,澳門經濟尚未復蘇,失業率較高,當時也曾有人上街游行。特區政府做了一系列工作,經濟上去了,失業率明顯降低,今年以來甚至出現人力資源緊缺。“當然,現在仍有些人沒工作,但大多是因為知識結構、經濟結構改變的問題。比如一些年紀大、知識水準也不高的人,找工作就比較困難。”對這批人,政府設有救濟網,向其發放援助金。“這幾年,政府還開辦文化班,幫助這些人逐步轉業。這些措施,在穩定社會、促進和諧方面都很得力。”
最令李老欣慰的是,澳門社會氣氛和諧,爭議仍然會有,但不存在對抗,各界人士同心同德建設特區。“因為大家都知道澳門的底子薄:地方小、資源少、人也少,無法與香港或其它一些發達大城市相比。但是,澳門人都感到要有志氣,要努力把自己的家園建好,這種感情非常難得。”
“澳門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社團特別是愛國社團很多,還有很多慈善機構。”比如同善堂、紅十字會等,幾個大的社團都通過不同形式的工作,協助政府穩定社會,對窮困、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
作為本地最大的報紙,《澳門日報》亦設立了一個讀者公益基金,每年舉辦一次“百萬行”,即參加者必須步行三公里并捐出善款,迄今已辦了二十一屆。今年的“百萬行”創造了兩個歷史紀錄:參加人數歷年最多,達到三萬六千人;截至昨天,籌得善款已有七百一十二萬多澳元,較去年增加近二成。“這其實也表明經濟情況好了,各界人士捐款多了。”
不過,李老亦不諱言,“澳門也遇到一些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比如:法律本地化存在滯后,行政改革需要加快,經濟結構面臨轉型與發展問題,產業發展需要多元化,人力資源質素有待提升,文化教育方面需要加大力度,衛生條件和基本醫療網絡建設需進一步提高,這些都是何特首第二個任期內的重要工作。”
“市民們還很關心如何產生第三任特首。”李老表示,“即將上任的第二屆政府應為下一屆政府打下一個良好基礎。”
既是報人,又是本地知名書法家和文人的李老還特別指出,雖然澳門以博彩旅游業為龍頭拉動經濟,“來博彩的人數達到歷史新高,明年的賭稅大概夠政府一年的開支,達到一百五十多億元”,但是,澳門經濟發展不能僅博彩一業獨大,即便是博彩旅游業,也應增加其中的文化元素,發展文化旅游。
李老認為,澳門應“給外界一個新印象,這里不光是賭城,僅數平方公里的范圍內濃縮著中西文化交融,有很深的文化意蘊,在文化旅游方面也十分著力地發展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