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筆者到素有“東海第一哨”之稱的人民海軍第一座高山觀通站———海軍東海艦隊某偵察雷達站進行了采訪。
直擊部隊處理緊急情況
上午9時許,剛到達雷達站不到一分鐘,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只聽信號值班員袁振振報告說:站長,在我方方位70度、距離5公里的海面上,發現一架紅色直升飛機!
站長張玉祥大吃一驚,在這個方向從來沒有出現過直升機,他立即發出指令:進入一級部署,向上級指揮所報道情況!
剎那間,各部位職手迅速從宿舍、學習室沖向戰位,按照一級部署的要求展開工作,頓時,各戰位電話鈴聲不斷,各種機器的聲音響起來,各型雷達、光電探測系統、高倍望遠鏡牢牢將目標鎖定,操作員不斷匯報著各種數據。
30分鐘后,消息反饋回來:是地方海監部門在進行一次沒有通報的演習。很快,上級發來表揚電,稱贊雷達站反應迅速。
曾立下赫赫戰功
這個“時刻都睜著眼睛”的偵察雷達站就隸屬于中國海軍觀通部隊。海軍觀通部隊是海軍預警探測的主要兵力,是海軍電子戰信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擔負對海上和低空目標觀察,及時發現、準確判斷、正確處置海空情況,為作戰指揮提供及時、準確、連續、可靠的雷達情報保障,為我方海上兵力傳遞信息等任務。
同時,它還要對侵入我國領海和禁區的外國艦船及時發出警告信號,戰時要為作戰部隊準確提供打擊目標的數據,為作戰指揮提供雷達情報保障。
這支部隊在人民海軍的戰史上立下了不朽的功勛:在崇武以東海戰、炮擊金門、擊沉國民黨海軍“太平號”護衛艦以及反小股襲擾斗爭中屢建奇功。
如果目標沒有被及時發現屬于漏情
處理完情況,張站長才回頭接受采訪。張站長入伍快20年了,一直在高山觀通站上工作。由于常年在輻射、潮濕的環境中,他一頭烏黑的頭發已所剩無幾。
偵察雷達和警戒雷達是雷達站必不可少的裝備,負責偵察、警戒的雷達操作員,負責目力觀察、轉發信號的信號兵,保障通訊暢通、接發電報的通信兵,以及保衛安全的警衛兵等,讓管理這個雷達站的張站長“整天都在忙”。
張站長告訴筆者,雷達操作員非常辛苦,要緊盯熒光屏,進行不間斷地搜索,及時發現、準確測定海上目標的方位、距離、航向、航速,判別目標的性質、類型、數量,迅速上報指揮所,并保持連續跟蹤。
雷達兵的責任重大,分分秒秒都不能馬虎。“過去海上目標少,雷達兵判斷情況相對要簡單得多”。但是現在海面上的目標每天就有上萬批次,既有漁船、商船,也有各型軍艦;既有我方的船只,也有外國及其他地區的船只。有時目標稍縱即逝,有的目標回波特征不明顯,給雷達操作員判斷情況帶來很大的困難。
“如果進入觀察責任區的目標沒有被及時發現,屬于漏情;如果目標性質判別錯誤,就是錯情,情節嚴重的要受到紀律處分”。張站長介紹說,培養一名能夠獨立處置情況、判情、發現和跟蹤目標的合格雷達兵,“至少要用兩年時間”。
采訪中,筆者遇到了班長張榮明。他的青光眼比較嚴重,他說,雷達兵都有避免不了的職業病:由于長時間緊盯熒光屏,青光眼、角膜炎、近視眼非常多;長時間坐在潮濕的石頭坑道里,關節炎、胃腸功能紊亂、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等毛病也很多。特別是經常在緊張的工作環境中,壓力大,一些雷達兵還患上了神經衰弱的毛病。
一年365天要時時刻刻都要警惕地睜著雙眼
俗話說:“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可在采訪中,筆者發現,對于“東海第一哨”的雷達兵來說,卻是“養兵千日,用兵千日”。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他們時時刻刻都要警惕地睜著雙眼。
有一年,雷達兵王永波值班時,發現海面上的兩條艦船之間多了一個時隱時現的小亮點,看上去和小漁船的特征差不多,警惕性一向很高的小王迅速報告了班長張榮明和站領導。
張班長和小王立即仔細查看目標的規律,翻開平時積累的資料本,認真查閱,一一對照。當日值班的站長張玉祥和雷達分隊的其他班長一同跑到戰位上,展開集體判情。最后大家判斷出,這個時隱時現的小亮點為半潛泊的潛艇。
一天凌晨,雷達在不同的方位收聽到三種不同型號的可疑雷達信號。半個小時后,在熒光屏的右上角出現了一個小亮點。值班員依靠自已掌握的資料和判情經驗,確認其為H國的一條運輸船。半小時以后,另外兩個可疑信號被確認為H國艦艇。有一次,他們還在復雜的電磁環境中,及時發現M國的潛艇供應艦通過海峽。
近年來,這個雷達站共發現外國艦船數百次,并做到了及時上報、連續跟蹤、正確掌握,既提高了雷達情報保障能力,也為上級機關提供了準確的決策依據。
由于經常擔負重大的戰備值班值勤任務,這支部隊被蒙上了神秘的色彩,也成為一些境外敵特分子窺視的目標。站教導員林偉告訴筆者,今年國慶期間,他們就抓獲了幾名進入軍事禁區的境外人員。
不斷學習充實以提高戰斗力
早就聽說“東海第一哨”的官兵愛學習,成果多。他們自主研制的“語言報警”軟件,可以把警戒海域的異常目標準確無誤地處于掌握之中;他們研究的相關雷達協同保障、綜合報知方法,滿足了艦艇部隊戰術訓練對信息情報保障的需求;他們攻克了雷達數據傳遞系統兼容與同步等問題,實現了雷達信息的快速融合和準確識別,戰斗力明顯提高;他們大膽探索多種情報信息融合的信息作戰新途徑,使偵察雷達對同一目標的探測距離比過去大大延伸,使新裝備的效能倍增。可采訪中,林教導員閉口不談“輝煌”,卻告訴筆者一個他們走麥城的故事。
3年前,某新型雷達落戶該站,上級要組織一次對抗演練。站里為了鍛煉部隊,讓新老裝備一起上。剛剛掌握新裝備的官兵心中竊喜:新型雷達信息化程度高,有了這個“金剛鉆兒”,還愁打不了勝仗!
演練開始后,新型雷達很快將“敵”編隊目標牢牢鎖定,清晰地顯示在指揮系統的電腦屏幕上。然而,好景不長,目標很快就從熒光屏上消失了。倒是老裝備牢牢抓住目標,最后成功引導“紅”軍編隊將“敵人”消滅。
新裝備的表現讓官兵們對掌握信息化裝備產生了畏懼,剛剛還挺“搶手”的新裝備成了“燙手山芋”。
這種情況讓站領導很擔心,“從搶手到燙手,說明我軍裝備雖然跨進了信息化的門坎,而一些官兵的思想觀念還在‘機械化’的老路上徘徊”。于是,站里專門請來專家,給官兵介紹世界新軍事變革迅猛發展的形勢,組織官兵觀看現代高技術戰爭資料片。現代高技術戰爭所展示的全新場面和樣式,使官兵受到了強烈震撼。一場轟轟烈烈的創新運動由此拉開序幕,“這才有了今天的局面”。
在學習室,筆者碰到正在學習的學員干部王英。小伙子剛從解放軍電子工程學院畢業不久,到站里后主動請纓,和實踐經驗豐富的技術尖子組成攻關小組,利用計算機技術研制出涵蓋雷達兵指揮員、操作員、信號員等各個崗位的“雷達兵專業模擬訓練系統”。新的訓練系統試用后,使各專業人員的訓練周期平均縮短一半以上,情報合格率和優質率連年創優。
【來源:《中國青年報》;作者:徐綱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