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近年來不斷增長的信訪壓力,中國政府正在探索建立一種全新的信訪處理機制,以逐步減少那些常常聚集在國家機關門口申冤的上訪人數。
千百年來,中國百姓習慣于“進京告御狀”,申訴冤情。中國共產黨1949年執政以來,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一套信訪體系,從制度上保證了老百姓的這種申訴權利。來自國家信訪局的消息表明,近幾年來,直接到北京向中央政府部門上訪的群眾數量不斷增長,而他們中的許多人本應該首先向地方政府申訴他們的冤情。“當前來京群眾信訪反映的問題中,80%以上是有道理的,還有80%以上是通過各級黨委、政府的努力可以在基層得到解決的。”國家信訪局局長周占順認為,地方政府沒有提供應有的幫助是導致來京上訪人數增多的重要原因。
當前信訪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已經引起中國新一屆領導層的高度重視。從去年到今年,國家主席胡錦濤等中央領導多次做出指示,要求不同地方和部門之間加強配合與協作,逐步形成一種“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的大信訪格局。目前,“中央集中處理信訪突出問題及群體性事件聯席會議制度”已經建立。該聯席會議包括中央辦公廳、國家信訪局、北京市政府等28個部門和單位。根據目前群眾來訪反映突出的問題,聯席會議成立了5個專項工作小組(農民土地征用問題是其中之一),每個小組設有具體負責人,并每月定期舉行會議。
司法機關一直以來都是信訪投訴的主要對象之一,最高法院和公安部從去年開始就對信訪舉報積壓案件進行集中清理。去年8月,最高法院還出臺了中國首部《人民法院規范和完善申訴來訪制度的若干規定》,以解決信訪難、申訴難的問題。
事實上,幾乎所有的省級和大城市政府都被要求派駐工作小組在北京,他們的使命就是盡力當場解決外地來京上訪者的問題,負責對來自各自地區的信訪人員進行分類登記并落實到責任人和責任部門,努力勸說上訪者早日回鄉。
現行信訪體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也被認為是制約化解信訪矛盾的瓶頸。信訪機構通常只負責登記和轉發有關的信訪案件,缺乏充分的授權要求有關部門落實解決,這導致大量重點和難點信訪問題長期難以解決。全國人大常委會信訪局副局長賈若愈表示,他們經常要就有關信訪案件發函給地方司法和行政機關,但回函率非常低,去年的回函率還不到一半。
中央政府已經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出臺了相關文件對信訪案件的接待和處理做出了明確責任規定,包括將信訪工作納入官員的政績考核以及懲罰那些在處理信訪案件中瀆職和失職的官員。
中央政府的重視和社會輿論的普遍關注使地方政府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許多地方政府已經開始嘗試建立更為有效的機制來處理日益增多的信訪案件,爭取將信訪問題在基層解決。
地處中國東北的遼寧省召開由人大代表、有關專家、官員和當事人參加的聽證會,依法、公開確定長期重復信訪案件的合理性;而廣東省則試圖通過人事制度改革來解決問題,2004年初,廣東省將公開選拔產生的12名將要走上副廳級領導崗位的干部抽調到省信訪局直接面對信訪群眾,并表示將形成制度化;地處中原的河南省不久前有687名省直屬機關的官員背上行囊,帶著1622個信訪案件奔赴全省各地,開始為期三個月的主動“下訪”。
不少地方立法機關也創造性地將信訪工作納入自身的工作范圍:地處中國西南的貴陽市人大常委會已經將群眾來信來訪作為人大立法和執法檢查的重要來源;而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則將信訪工作作為監督考核政府官員和司法人員的重要依據。
在今年3月舉行的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吳邦國委員長在他所作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中首次將信訪工作確定為人大行使監督的途徑之一。
今年8月28日,國家信訪局邀請專家學者召開了一個座談會。與會專家們普遍認為,隨著中國經濟和社會的不斷進步,中國人日益關心如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不斷增長的信訪案件是這種變化的自然結果,目前情況下有必要保留信訪制度,但對如何改革信訪制度看法不一。專家們強調,妥善解決信訪問題對中國的可持續性發展至關重要,政府應當像對待經濟發展和計劃生育那樣重視信訪工作,才能夠找到解決信訪問題的根本出路。(來源:新華網;作者:趙磊姜殊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