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29日電 解放以后消失了的“堂會”如今又開始重現京城,堂會到底是文化需要還是一種復古,是剝削階級的產物還是人民大眾都能享受的演出形式,自然有人認同有人反對。
馬季:這是個挺好的事
應該正確看待這個問題,大舞臺不見得就適合每一個演員。堂會這種小型聚會的形式會給演員很多的發揮余地,尤其對于相聲來說是特別合適的場所,有即興的成份,對演員來說可以鍛煉你的真能耐。具體的稱呼問題嘛,我覺得只要群眾喜愛,也沒什么,那時候候寶林、梅蘭芳等藝術家都走過堂會。如果有那么一百多人的場所,大家喝著茶,聽著相聲樂和一下不挺好的嗎。
常寶華:聽到“堂會”一詞時感到很不舒服
“小時候我就經常到有錢人家去唱堂會,不管小孩還是老人,只要是做壽就給人家磕頭,就是為了一個紅包。那時候,藝人社會地位低下,去唱堂會都是為了生存。不過,在那里演出幾乎失去了人格和尊嚴,我可以說身受其害。”常先生表示,他在紅館演出一場只得到很低的車馬費,但是他讓多數人得到了笑聲。而演出一場堂會可能得到幾千元甚至更多,但是他絕對不會為少數人的歡樂而去接受這一切。
主辦方:堂會是很好的服務形式
紅館演藝工廠負責人閻紅春認為:所謂堂會,就是花錢把曲藝演員請到家里,在自家屋里或院里搭臺演出。據了解,從前北京在迎親嫁娶、買賣開張、喬遷新喜、老人過壽辰、孩子辦滿月的時候,除了置辦酒席招待親朋好友之外,還要辦個堂會,把相聲、戲曲、魔術等藝人約到家里,進行“專場”演出,圖個喜興熱鬧勁兒。如今,有錢的人越來越多,并成為一種社會現象,那為什么又不能給堂會正名呢?
市場專家:對待堂會不能因噎廢食
北京南北通咨詢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秦全耀認為,不要因為慈禧太后們熱衷于堂會便因此因噎廢食,像汽車、照相機、鐘表哪個又不是當時慈禧熱衷的,今天不一樣飛入尋常百姓家,那我們又干嘛非跟堂會較勁呢?顯然,這次推出堂會服務延伸了紅館星期五相聲的銷售領域,這是一個很好的賣點,可以明確地說,紅館已經成了堂會的第一品牌,因為在此之前沒有這個模式。我相信,各式各樣的堂會都會跟風,關鍵在于如何經營,做好這個第一品牌。從社會意義來講,對相聲等藝術的普及,也很有幫助,將來如果有人寫相聲史的話,這是很重要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