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位留美博士來到廣州市公證處,希望公證處為他近6000字的婚前協議進行公證,在夫妻生活方面,規定每個星期性生活不得少于兩次,質量標準為令對方輕松愉悅。此外,還有眾多女性打電話,要求做處女公證云云。(《信息時報》11月17日)
此消息一出,快評手立馬反映,對此種做法否定居多。一般都把這事往人與人之間失去了信任危機上靠。“值得我們反思的是性愛公證和處女公證背后信任危機的升級:人與人之間的互不信任感已從社會外部蔓延到了社會的內核——家庭里的夫妻生活之中。”(見《南國早報》11月18日)
筆者以為這話有點危言聳聽。性愛公證無關信任,更無關信任危機。誠然,當代中國存在大量信任危機的事。也正因為大量存在的信任危機,所以,即使有公證和公證制度的存在,也一樣可以出現假公證或真公證但不兌現的事出現。“西安寶馬彩票案”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性愛公證,無關信任危機,它折射出來的是中西文化的差異,折射出來的是中西婚姻的差異。西方本質上是一個法律至上的社會,也是一個契約社會,契約社會講究“先說后不亂”,講究以法律文本的形式明確當事雙方的責權利。公證即是對自己權利的保護,對他人權利的尊重,也是對契約關系的深刻理解,可以說是社會的進步。
什么是公證?公證只是一道法律程序,以契約的形式證明或規范彼此的責權利。什么是契約?契約就是雙方經過談判,共同同意的一種對雙方均有約束力的約定,它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書面的人與人之間的契約關系,是資本主義社會最早、最重要的產物,其思想淵源是來自盧梭,來自他的代表作《社會契約論》,在現代社會,社會契約成為人們普遍接受的處理社會關系的原則。
我國的傳統觀念的習慣勢力仍然很大。雖然我國社會長期以來也流行請中人“擔保”的立字據式的契約,但那種契約的意義很單純,大多只涉及到買賣關系。誰能接受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契約關系呢?誰又能接受夫妻之間性愛次數的契約關系呢?
幾年前,一部名為《刮痧》的影片曾引發了一場中西文化觀念差異的爭論。影片故事是講由于中國兩千年中醫傳統經絡療法“刮痧”不被美國認可,造成“虐待兒童”疑案,使得影片中許大同一家被迫服從法律,父子分離、夫妻分居。在中國人看來,明明是對爺爺對孫子的愛而用刮痧的手法為其治病,而美國人卻認為是虐待兒童。
這故事很能說明道理,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觀念,往往帶來認識上的偏差和誤區。西方社會正因為是一個契約社會,所以時時處處講究精確計算,兒女成人后,父母沒有再撫養他們的義務,回家吃飯一分一毛也要計算清楚。對于精于計算的人來說,當然也包括夫妻之間的性生活的次數。這對雙方不僅是盡義務,更是一種約束。那種所謂無性婚姻難道還少了嗎?
中國文化講仁愛,重義氣。朋友好了衣服褲子都可以脫了送他穿,梁山好漢大碗喝酒,大塊吃肉,誰去秤了斤兩?男女感情好了,可以為對方付出一切,如天上的織女愛地上的牛郎,如果要計算財富,天上人間無法相比,就講的是個情,又何來的精確算計?謝庭鋒唱“因為愛,所以愛”就有點為了愛不顧一切的味道,即使是現代的香港年輕人,也沒有那么計算清楚。
留美博士在美國生活多年,他自覺用西方的契約理念來明確夫妻雙方的責權利,這無論如何都是觀念的進步。美國博士之所以遭詬病,是因為他雖然在美國生活了多年,但國人都以為他本質上還應該是中國人,應該傳承中華文化。如果他是長著白皮膚的老外,這事也許就沒人去管了。(稿源:紅網;作者:徐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