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2日電 據《中國經濟時報》報道,中國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王君撰文認為,央行放開“貸款利率管制”的決定將成為中國金融改革的“里程碑”。
文章說,貸款利率管制的取消,將在今后相當長時間里,真正影響甚至改變數以億計中國人的命運。同時,貸款利率上限的取消,也必將促進商業銀行徹底改善資產負債管理水平,從而提高其風險控制能力和經營業績。
文章分析認為,貸款利率放開使無數農戶和微小企業今后從正規金融機構獲得貸款成為可能。對于離鄉背井到大城市打工的農民來說,也同樣如此。長期以來,這一群體無法從正規金融機構獲得貸款,因為他們的信息不透明,向其貸款風險大、成本高。唯其如此,對貸款利率的上限管制一直成為農戶和微小企業獲得貸款不可逾越的障礙。
文章說,長期以來,我國在貸款利率上限管制的情況下,試圖通過財政補貼(包括各種稅收便利和政府出資的信用擔保機制等等)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尤其在過去的十多年里,各種政策措施頻繁出臺,但就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其中道理一目了然。因為歸根到底,財政資源是有限的,不可能既提供補貼,又讓大多數目標人群獲得實惠。而以低于市場利率提供的扶貧貸款,又大多落到有錢有勢人的腰包,反而在客觀上助長了貧富差距的拉大。不走商業可持續的道路,不通過讓金融機構在盈利的基礎上向微小企業長期主動大面積地提供貸款的辦法,永遠也解決不了問題。
在過去十多年來,有大約400多個由國際組織和民間機構支持的小額信貸項目,無一例外地因為機構和利率的限制而無法實現可持續性。此次央行果斷地取消對貸款利率的上限管制,將會大大促進微小企業的融資。
中央銀行的公告,表示了對因貸款利率上限取消可能導致高利貸行為的隱憂。世界上有些國家曾經對高利貸有這樣那樣的規定,但是不顧客觀實際硬性規定一個比例,超過即視作高利貸的做法,已經過時了。對高利貸的界定,更多的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不難理解,如果借款人所從事的經濟活動,使其能夠在償還貸款本金和利息之后,還有足夠的回報,那么這樣的貸款利率就不能算作高利貸。硬性規定的高利貸比例會剝奪借款人的融資機會,也會導致本來可以發生的經濟活動沒有發生。很多官員和學者從關心農民和微小企業的善意出發,長期以來大聲疾呼反對農村和微小企業貸款利率自由化,殊不知他們反而在客觀上傷害了他們所希望保護的弱勢群體。這次央行果斷地放開了貸款利率上限管制,實際效果必將是在全國范圍內降低非正規金融市場的利率水平,從而使很多無法從正規金融機構獲得貸款的個人和企業增加融資機會。這也是中央銀行此次改革的一大貢獻。
貸款利率上限取消,還為商業銀行建立和完善資產負債管理體系注入了動力。1996年以后,雖然央行數次調整貸款利率的幅度空間,但是一直存在一種似乎是悖論的現象:一方面我們明確地知道貸款利率缺乏足夠的自由;另一方面,幾乎所有的銀行在企業貸款中都沒有用足貸款利率上浮的空間。于是有人以此為依據,認為已有的貸款利率上浮空間已經不具有約束性,因此沒有進一步放開貸款利率管制的必要。這種看法,誤讀了中國銀行業的一個簡單事實:在商業銀行無法根據客戶風險自由定價的情況下,開發真正的資產負債管理體系似乎多此一舉,商業銀行也就始終沒有動力建立真正的資產負債管理體系。越是這樣,越是沒有能力識別貸款風險和為貸款風險定價,于是便形成簡單的貸款決策定式:要么不貸款;如果貸款,就按照中央銀行的基準利率甚至在競爭的條件下下浮10%,F在貸款利率上限取消了,會迫使商業銀行簡單不能僅依賴央行原來提供的貸款利率上浮幅度定價,而必須開發自主定價機制。
最后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利率改革的方式和技巧,充分顯示了決策者的勇氣和智慧。在加息的同時,低調地宣布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上限管制,客觀上把人們的注意力引向了升息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反而淡化了人們對一項極具深遠意義但可能富有爭議的改革的關注。隨著時間的推移,此次利率改革的重大影響會逐漸顯現出來。到那時人們會認識到,與1994年匯率制度改革相比,盡管這次加息沒有任何轟動效應,但其深遠意義和影響卻毫不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