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26日電 今年12月26日是毛澤東同志誕辰111周年紀念日。北京青年報報道,不久前,記者接到一封特別的來信,這封信是當年負責生產石英玻璃和半導體材料的秘密工廠北京玻璃總廠605分廠技術科理化實驗室曹金瑞工程師特意寫給記者的。年近七十高齡的曹工是當年親自參與研制毛澤東同志水晶棺的技術工程人員之一。
曹工在信中告訴記者,毛澤東作為一代偉人,在其逝世后用來保存其遺體的水晶棺的研制過程和制作工藝,一直是全中國乃至全世界關注的話題,但多年來一直作為“機密”懸而未宣。事實上,毛主席水晶棺的研制過程,凝聚了許許多多工程技術人員、科學家和普通工人師傅的勞動、智慧和情感。然而時至今日,當年參加研制的骨干,年齡大多到了古稀之年,一部分工程技術人員已經去世,這一重要的歷史事件如不抓緊整理,將成為永久的空白和遺憾。因此,曹工聯系了當年和他一起參加水晶棺理化性能實驗、如今已經71歲高齡的老同事楊俊英女士,兩位老人愿意通過本報將如今不再保密的水晶棺研制過程公之于眾。
主席逝世10多天后緊急受命
曹老回憶說,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后,供職于605保密工廠理化實驗室的他偕愛人、孩子回江蘇海安老家避震。9月9日,全國人民驚聞毛澤東主席逝世,10多天后,曹工接到北京總廠的緊急調令,要求其立刻返京“有重要政治任務”。曹工風塵仆仆回到北京后被正式告知中央已經決定永久保留毛主席遺體,并且成立了緊急工作領導小組。作為“保留遺體”這項系列工程中最重要的一環,研制存放毛主席遺體的水晶棺材的任務由北京玻璃總廠承擔,擔任這一任務的副總指揮是時任玻璃總廠廠長的肖秧同志。由于當時605分廠是生產石英玻璃制品和硅材料的保密單位,所以水晶棺的主體研制任務由605分廠負責,曹工、楊俊英等4位工程技術人員先后被安排在理化實驗室做水晶棺的理化性能實驗。當時上級下達的任務是要用10個月左右的時間完成水晶棺的全部研制工程,605分廠的相關技術干部和工人在極端保密的狀態下開始了緊張的研制工作。由于任務時間緊,所以上級決定水晶棺由國內3個保密工廠協作完成:北京605分廠負責水晶棺蓋和前后堵頭的研制,上海新滬玻璃廠和錦州115廠負責水晶棺兩側和底部棺板的研制,最后將這些部分整體拼裝。
水晶棺兩次返工突破工藝難題
據兩位老人講,水晶棺棺蓋成品的厚度要求為30毫米,長度要求2.4米,寬度要求1米(約)。這樣大面積的水晶板對于當時只能做小塊水晶薄板的605分廠而言的確是個技術難關。技術人員經過多次返工實驗,終于用傳統的“氣煉”工藝制成了一塊長、寬均符合規格的水晶板,但是厚度僅有10毫米,未能達標。另外,這種制作工藝耗材過大,幾乎耗盡了當時庫存的質量最好的海南水晶原料。但是在第二次返工后,試制品在自然光的照射下,用肉眼可見氣泡和瑕疵多得不可勝數。于是技術人員給這種制作工藝徹底判了“死刑”。經過無數次的實驗,終于,一種全新的工藝在605分廠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技工徐兆彩的設計下誕生了。
被特許近距離地參觀毛主席遺容
徐師傅發明的新工藝方案分為“打砣———模壓———拼接”三部分,其中的關鍵設備是“打砣機”,其高度很高,水晶粉可由這種機器頂部均勻地撒下,再由一種特殊的火焰“氫氧焰”燒結而成水晶砣,由這種砣經過模壓工序而成的水晶磚和水晶板面積是傳統制品的數倍。
新工藝的第二部分是“模壓”工序。利用磨、挖、涂油等方法,使水晶棺板表面平滑如砥。
新工藝的第三部分是“拼接”工序。這一程序最關鍵,不允許在拼縫中夾進氣泡和耐火材料(如石棉等)的飛渣。因此要用特制的“氫氧焰”噴射燈進行燒烤,這種燈照的溫度很高,但工作間沒有排風設備。曹工回憶說,當時正值1976年的寒冬臘月,工人們穿著厚厚的金屬防熱服,一干就是一宿,經常大汗淋漓。
關于整個水晶棺所用的材料,曹工回憶說,開始實驗時想選用海南水晶原料,后來又決定選用純度更優的東海水晶原料,所有材料都是由605分廠理化實驗室按照各項指標逐一驗定的。這些指標包括:剩余應力(即水晶棺隨著周圍氣溫硬度發生變化的情況),氣泡情況,是否有白點以及“云塊”瑕疵。觀察這些瑕疵需要用特制的“強冷光照明燈”,它是由復旦大學蔡祖泉教授為毛主席儀容和棺木照明專門研制的。
所有的板材完成做工后,由北京玻璃研究所完成水晶棺整體的黏結、鍍膜等最后的工序。特殊的黏結劑和鍍膜涂料是由中科院化學所、感光化學所和北京玻璃研究所專門研制的。
就這樣,全體技術人員和工人師傅連續奮戰了10個月,有人居然沒有回過一次家。1977年七八月間,毛主席紀念堂正式對外開放前,曹工、楊俊英等工作人員被特許近距離地參觀了毛主席遺容。看到毛主席安詳的遺容和晶瑩光潔的水晶棺,回想起一年來帶著感情研制水晶棺的日日夜夜,大家無不心潮澎湃,很多人的雙眼已被淚水模糊。(朱冬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