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25日電“博士不博,大學不大”,21日在河海大學開幕的首屆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河海大學博導汪集旸就“博士生培養與創新”對當前中國博士培養作出了上述評價,他還一針見血地指出,國內高等教育正步入誤區。
新華日報報道,汪集旸說,中國博士生在校人數世界第三,僅次于美國、德國。但同時按現有招生、教育制度選拔和培養出來的博士生質量也開始受到社會和用人單位質疑。博士們照抄照搬書本知識、遇到實際問題不懂如何解決,在用人市場上的受歡迎程度已經遠不如剛剛畢業的本科生,“呆博士”、“傻碩士”已經成了一些高學歷者的自我解嘲。
他說,現在一些博士論文沒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對研究課題往往只能在外圍夸夸其談,接觸不到問題實質,更難提出解決辦法;有的文字基本功還不過關,在寫作時“慘不忍睹”、“錯誤百出”,在論文的英文摘要翻譯中,各種語法、拼寫錯誤更是家常便飯。
汪集旸指出,“博士不博”,是有一定歷史原因的。解放前中國實行英美通才教育,學生的基礎都比較扎實,后來中國開始沿用蘇聯模式,對專業的限定都比較窄,甚至到了“鉆牛角尖”的程度。他在蘇聯留學時,4年學了37門課,從齒輪到螺絲釘全都學了一遍,但是后來在工作中卻沒有什么用。而英美教育的寬口徑卻可以市場的需要,及時調整將來的就業方向。另外,這兩年擴招后,高校師資嚴重短缺,一個導師同時帶三四十個博士、碩士是很常見的事,所以大部分時候博士處于“放羊”狀態,指望學到什么呢?
他認為,對于中國的博士生培養,應該是通才教育與專才教育相結合,把基礎打好,一開始不要對學生在專業上過多設限,才能讓學生逐步發現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將來在學業上有一定造詣。
另外,近年來的院校合并、學科調整使得“大學不大”。許多原來非常有實力的院系被遷到外地,使大學文化輻射、組合集群的功能大大減弱。還有一種情況是學校為了求“大”,把別的地方的理工農醫學院全部湊到一起,有的大學動輒五六萬人,校長根本沒法管,實際上還是由原來院長各管一攤,在管理和文化上難以充分融合,并沒有顯出“大”的效益。(吳昌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