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并注明摘自中國新聞社中國《新聞周刊》。)
稿件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文/田冰潘麗 記者/劉婉媛
發生在西班牙埃爾切市的焚燒中國鞋城事件,向中國外貿發展發出了一個信號:“中國制造”應該盡早走出低價——反傾銷——貿易摩擦的怪圈
“對于9月16日發生的事情,大家雖然仍心有余悸,但目前事態已經基本平息,所有的店鋪已經正常開業,我們的生意基本上沒有受到太大影響,只是有時候會比往常早一些關門。”9月25日,中國《新聞周刊》電話越洋采訪了正在埃爾切的溫州吉爾達公司西班牙公司經理王長川。
9月16日,在西班牙埃爾切,發生了當地人襲擊中國鞋城,焚燒中國鞋事件。隨后,當地時間9月23日,西班牙埃爾切市又發生少數當地人游行活動。但王長川表示,當地警方已經相當重視這件事,在鞋城一帶有不少警察巡邏,防止出現新的情況。目前,如果西班牙人還想示威游行的話,必須經過官方的批準。如果真有人要游行,警方會事先通知華人商家,到時候各商鋪提前關門就可以了。
被燒的只有一家華商
9月16日晚,大約數百名西班牙人呼喊反對中國鞋商的口號,來到埃爾切中國鞋類批發商店比較集中的卡魯斯工業區,并向中國僑胞開設的鞋類商店扔石塊。大約20名示威者點燃汽油瓶,燒毀了一個裝滿中國鞋子、約1000平方米的華商倉庫。
被燒毀鋪面和倉庫的是華商陳九松。事發后不久,溫州吉爾達公司西班牙公司經理王長川趕到事發現場。
“陳九松家店鋪所有的貨品都被燒光了,損失約有100多萬歐元。事件中受襲的只有陳九松一家,陳九松的店面以前用于賣汽車,都是防盜玻璃,只有一扇不是,所以被砸開。陳家隔壁的店鋪沒事。在這次事件中,沒有人受傷。”王長川在電話里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了當時的情況。
被襲擊的西班牙埃爾切中國鞋城,實際上是一條商業街,街道兩旁是中國人開的商鋪,鋪面的后邊是倉庫。
“國內某些媒體報道說有很多商鋪在事件中受到襲擊,這有點夸大其辭了。”王長川補充說。本刊記者幾天來查看了幾家西班牙的英文報紙和其它國外英文媒體,沒有看到相關報道。
目前,陳九松等人也已經請了律師,“但能不能挽回損失就很難說了。”王說。
事發后,中國駐西班牙大使館和外交部、商務部、中國皮革協會快速做出反應,接連向西班牙有關方面進行了交涉,要求保護中國僑民的安全并嚴懲肇事者,賠償華商損失,保障中國公民正常的商貿活動,并避免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截至記者發稿時,西班牙警方已拘捕15名肇事分子,并加強了對華商的保護。
9月22日,根據以外貿出口為主的會員單位要求,溫州市鞋革行業協會成立了“鞋類出口專業委員會”,以進一步應對入世需要,確保企業合法權益。其目前的主要任務是,妥善處理西班牙埃爾切“9·16”燒鞋事件。
中國鞋業對當地的沖擊
“燒鞋事件”發生后,西班牙埃菲社在報道該縱火事件的原因時稱:“最近幾天,西班牙當地貼出匿名廣告,聲稱由于中國等亞洲鞋子的競爭,當地鞋廠正在遭遇‘鞋子危機’。”
埃爾切是西班牙乃至歐洲制鞋業的一個傳統基地。近幾年來,中國的鞋商通過在當地申報公司,用合法手續租買店鋪,慢慢進入這個地區。
除中國鞋外,亞洲如日本、越南等也在開發當地鞋業市場,但市場地位不如中國,中國鞋(絕大部分是溫州鞋)占最大份額。中國鞋商的銷售模式一般是店面做批發,后面是倉庫,有的企業甚至將公司倉庫直接搬到這里。目前溫州的50多家制鞋企業在埃爾切囤積了價值約十幾個億的貨物。因此,一旦發生激烈事件,中國鞋商首當其沖。
對于此前有報道溫州鞋在埃爾切當地只賣3~5歐元說法,吉爾達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余進華并不認同,他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說:“這應該是國內的出廠價,如果加上關稅、運輸等費用,肯定不止。我們的鞋在當地的批發價位一般是,革鞋8歐元,真皮鞋12~15歐元左右。”
但即使如此,中國鞋比本地制造的鞋還是要便宜一半,國內低廉的勞動力成本無疑使中國鞋在價格上更具競爭力。
中國制鞋商和本地制鞋商幾乎是在同等條件下參與競爭的,西班牙政府從來沒有制定過保護本地制鞋企業的政策和措施。但埃爾切市的當地制鞋工業還是早已好景不再,已經有約一半的制鞋作坊關閉。剩下的,無論產品款式、設計制作、還是生產成本,根本沒辦法和溫州鞋同臺競爭。以吉爾達西班牙分公司為例,他們在9月初才剛剛開業,有1000平方米的規模(店面+倉庫),另外在市場外還有倉庫。當本刊記者問到吉爾達在埃爾切當地的具體銷售規模時,余進華表示,公司包括尚在運輸途中的貨物,價值至少1000多萬。而吉爾達在德國柏林、意大利羅馬、米蘭等地也有分公司。
“襲擊事件純粹是利益沖突引起的,本地人覺得自己利益受到沖擊,就鬧事。”王長川說。據他判斷,此次事件是由當地的鞋業協會組織的,參加鬧事的人主要是該協會底下的一些失業工人和激進分子。
不過,王長川表示,此次事件只是個別西班牙人的行為,一般的西班牙老百姓對中國人還很友好的。“在平時的經商和生活中,我沒感覺西班牙人對我們華人有歧視。”
“中國制造”如何避免貿易摩擦
此事件被稱為“西班牙有史以來發生的第一起較大規模排斥華人的暴力事件”,對此,對外經貿大學中國WTO研究院院長張漢林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歐盟在整體上對“中國制造”還比較溫和,不是很極端。“因此我們的媒體、企業家,不要過分渲染,不要情緒化。事實上這是普通民商事法律案件,可以通過法律途徑解決。但它也向我們的外貿發展發出了一個信號。”張漢林說。
據悉,從2005年1月1日起,歐盟將取消從中國進口部分鞋類產品的配額,這意味著溫州鞋將在歐洲獲得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但同時也意味著將產生更多的貿易摩擦。
早在去年10月,北京召開的“第二屆國際反傾銷論壇”上,張漢林就曾預言,從目前中國的經濟結構、產業增長及發展的角度來看,2005年將是外國真正對中國反傾銷的高峰期、貿易摩擦多發期。
因此,企業家成立相關自助的組織很重要。在歐美國家,企業的行業協會、工會組織影響力很大。國內雖有行業協會,但管理機制不順,行會的管理機構在民政部門,而企業又屬于工商部門管理,其功能、地位肯定受影響。
“燒鞋事件”發生后,當地華商才組成了一個“應急小組”,顯見在這方面的滯后。他們應針對出口,組建由專業人士和企業代表組成的行業協會,建立相關產業的預警機制,構建一個雙方彼此溝通的平臺,與國外相關機構通過談判、交流,及時排解隱患,不致矛盾積累,爆發摩擦事件。
“要在生產環節上建立國際市場分銷網絡。如果不構建健全的、強有力的分銷網絡,中國還不能稱為貿易強國。而只依靠經銷商,會陷于低價——反傾銷——貿易摩擦的怪圈。”張漢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