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6日電人民日報今天發表文章稱,三峽工程建設所取得的成就,生動形象地展示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綜合國力和現代化建設的風貌,生動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科學發展觀。
三峽蓄水一年多來,從宜昌壩首至重慶豐都400多公里川江成為平湖。據統計,三峽永久船閘通航一年多,通過旅客超過200萬人次,通過貨物已超過2900萬噸,直逼永久船閘通行能力的上限!
文章說,在大壩下游約80公里的湖北松滋米積臺鎮,沿江而居的村民發現,一直混濁的江水變清了。順江再下40公里,便進入下荊江河段的古河道濕地。國家在此建設了麋鹿保護區。這些珍貴的動物再也不用擔心水患了。年年為洪水擔驚受怕的武漢人,今年汛期終于舒展眉眼。入秋還經受了一次考驗:來自長江上游的洪水,徑流量達到罕見的每秒6萬立方米;但經過三峽大壩的攔蓄,洪水到達武漢時已是強弩之末……
文章援引湖北水利廳廳長段安華的話說,三峽工程蓄水以后,極大地提高了長江中下游的抗災能力。沿江堤防可以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有了大壩這道堅強的屏障,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從此了卻心腹之患,成為名副其實的“米糧倉”。
文章稱,除了三峽大壩上下的“江邊人”,千里之外數以億計的人們同樣享受到了三峽工程的實惠。三峽樞紐正式發電之際,就遇上了電力短缺的嚴峻情勢。無論是東部的上海還是南邊的廣州,在迎峰度夏的日子里,三峽電站輸出的強大電流,無異于雪中送炭!清潔、可再生而又廉價的三峽水電,正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發動機。
文章說,三峽工程所帶來的巨大社會和經濟效益,已經證明了興建這個工程的決策是富有遠見的!
三峽公司一位負責人說,他們在建設三峽工程的實踐中,從開發長江和利用水資源起步,逐步樹立維系長江健康生態的觀念,這就是做到治理開發與保護相統一,索取與再生相統一,實現人水和諧的治江新境界。
文章最后指出,在三峽工程中看到了對環境的悉心愛護。為了確保一庫凈水,國家投入巨資清庫排污;為了遏制泥沙淤積,國家在三峽庫區展開了大規模的水土保持、退耕還林工程……此外,三峽工程還體現了建設者對其他物種的尊重:一年一度中華鱘放養,珍稀動物和植物的遷移保護……在發揮人的能動性的時候,充分尊重水資源循環、再生的規律,盡力維系而不是破壞生態,這或許是三峽工程最為珍貴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