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九月二十日電 走馬上任半年多的商務部部長薄熙來,已被媒體稱為“魅力部長”。此間報道中國政經新聞的周報《觀察星報》第三期載文,介紹了這位新官上任后的“幾把火”。
薄熙來新官上任燃起的“第一把火”,即推出商務部打造的信用體系。
電子商務、信用體系和貿易促進被列為商務部三大重頭戲。其中,信用體系建設的成敗,是另外兩者能否成功的先決條件。三月初,“中國企業信用信息數據中心”項目在商務部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正式啟動。項目負責人介紹說,計劃用五年時間打造中國最大企業信用信息數據庫。業內認為,這彰顯了商務部意欲統領全國社會信用體系的“野心”. 組建不到兩年的中國商務部是本屆政府整合國家經貿委和外經貿部的產物。半個世紀里,中國商品流通領域一直處于多頭管理的境地。隨著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成立商務部、打通內外貿就成為中國流通體制改革的必然選擇。中國一向有著“重外貿、輕內貿”的傳統,如何實現內外貿一體化,是薄熙來在商務部長任上所要面對的最大考驗。
商務部應該是一個先鋒,像一把刀子,打破影響內外貿一體化的各個方面。而薄熙來有其他人所不具有的優勢,那就是他的地方官員背景。他的經歷可以讓他更理解內外貿融合的迫切性,在政策制定上也更超脫一些。
有媒體稱,薄熙來上任一個月,便抓住了內貿工作的“關鍵”。今年年底前,中國零售業將全面對外資開放,如何使中國的零售企業不被外資沖垮,將是內貿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經歷半年“磨合期”后,薄熙來終于邁出向“大商務部”格局發展的實質性步伐。
上任以來,薄熙來還冷靜地化解了幾道商務部面臨的外貿危機。他面對的第一道危機就是中美貿易糾紛。四月,薄熙來陪同吳儀飛抵美國。經過三天的友好磋商,中美雙方簽署了八個合作協議和備忘錄,并在知識產權、服務貿易、農產品檢驗檢疫、食品安全、消費者安全、第三代無線通訊標準、最終用戶訪問和促進美對華出口等若干問題上取得了重要進展。
第二道危機就是中國企業面臨的“反傾銷調查”日益增多,一個重要原因是西方國家一直把中國認定為“非市場經濟”國家。在五月的“中歐投資貿易研討暨洽談會”上,薄熙來發出了強烈呼聲:“作為中國商務部部長,我剛上任兩個月。我今天只想對大家說一句話:希望盡早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歐洲這樣做不僅不會失去什么,還能與最好的朋友更好合作,更加體現歐洲崇尚自由貿易和公平競爭的精神。”
過去的半年,薄熙來可能是在媒體上出現頻率最高的部長。截止到七月底,薄熙來在短短五個多月的時間內,參加了一百多次外事會見。三月份,薄熙來一共出席了各種活動四十六次,每天平均超過一點五次。
薄熙來在大連和遼寧省工作時,政府有條不成文的規定:政府官員晚上十一時之前不許關手機。現在他進一步地要求:商務部司局級干部二十四小時不能關機,保證隨時可以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