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25日電 中國新的出口退稅方案已運行了8個月,最近一期的《瞭望》新聞周刊報道稱,新的出口退稅政策公布之初,業內最為擔憂的就是,稅率下調可能影響出口增長。然而,此次退稅率下調帶來的影響似乎并不明顯。
報道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外經部副部長隆國強分析說,在過去長期欠退稅的情況下,企業的成本很高。因為資金不足,企業往往要向銀行貸款,并承擔5%的年利息。如今退稅率下調4個百分點,可能會高于銀行5%的利息,但是影響卻不像想象中大,企業尚可承受。而且,由于退稅拖欠時間過長,有的企業早已不再指望,出口定價時也沒有考慮退稅因素,所以當時有的價格甚至還會高于下調4個百分點之后的價格。因此,對企業來說,盡管需承擔下調4個百分點的成本,但是由于清還欠退稅到位,使得企業資本成本大幅下降,不用再向銀行貸款。資金的充足與退稅率下調的負面作用相互抵消,企業能夠進一步擴大出口能力,增加了出口競爭力。
促進出口的另一重要因素在于,近些年來不斷的有包括外資、國內資本的新的投資進入中國。隆國強認為,大量的生產能力一旦轉化為產品就要尋找出路,而目前國內市場的競爭格局日趨激烈,新的生產能力必然要往外走,進入國際市場,再加上隨著外貿體制改革,外貿經營權的放開,越來越多的企業有了外貿權,可以進入出口領域。新增出口增多,正是支撐高速出口增長的重要因素。而且,由于影響出口的因素很多,宏觀上的多種利好因素也將退稅率下調不利因素掩蓋了。
盡管從宏觀上看,出口的形勢仍然樂觀,但是隆國強指出,應該看到在出口結構上的變化,退稅率的下調在結構上產生的負面影響已經顯現。受退稅率下調的影響,很多企業為了回避國內采購成本的增加,為了保稅,便由一般貿易轉向加工貿易,原來的國內采購部分也隨之變成了進口免稅料件。從前幾個月的情況來看,加工貿易的國內采購率下降,一般貿易轉向加工貿易的趨勢均已有所表現。從長期來看,隆國強認為從國內采購都轉向進料加工,這不利于國內產業升級,值得關注。(袁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