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八月二十一日電 題:趙啟正見證小平浦東情思
中新社記者 劉紅
沒有鄧小平就沒有新浦東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趙啟正,向以生動比喻給人深刻印象。他說:浦東開發開放是一部交響樂,它的總譜就是鄧小平寫的。我們是有幸參加演奏的“演奏員”。
作為第一代首席“演奏員”——上海浦東新區管理委員會第一任主任,趙啟正親歷了浦東建設的最初七年。小平的深情教誨、戰略指導,仍歷歷在目、猶如昨日。
接受本社記者專訪時,趙啟正感慨,沒有鄧小平,就沒有新浦東。“是鄧小平直接作出的浦東開發決策使中國人民的夙愿夢想成真。”
趙啟正說,建立東方大港是從孫中山先生開始近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的志士仁人夢寐以求的夙愿。由于種種原因,開發浦東的構想始終沒有實現。只是到了一九九0年才正式啟動。但是,如果光有物質基礎,還是不足以作出浦東開發開放的戰略決策的。沒有鄧小平的理論和決斷,浦東開發開放仍可能提不上議事日程。
今天,浦東開發已成為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改革開放走進新階段的顯著標志和典型成果。
浦東開發實踐鄧小平“造幾個香港”戰略構想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基于“現在世界發生大轉折,就是個機遇。人們都在說‘亞洲太平洋世紀’,我們站的是什么位置”的戰略思考,鄧小平提出:“現在有一個香港,我們在內地還要造幾個‘香港’,就是說,為了實現我們的發展戰略目標,要更加開放。”當時,香港還在英國的治下,是個自由港。許多人困惑:難道是要造幾個自由港?
趙啟正理解鄧的話中深意,其實就是說,在國際經濟發展格局中,中國需要有幾個具有國際影響的經濟中心城市。經濟全球化浪潮,迫切要求中國有幾個能夠與世界經濟對話的國際大都市。中國還沒有一個城市具有這種地位。回歸后的香港是一個“一國兩制”中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國際經濟中心城市,中國還需要“一國兩制”中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國際經濟中心城市,與香港形成互補之勢,面對全球。
當時中國哪一個城市最具有這種潛力呢?首先是上海。鄧小平在一九九0年三月初指出:“比如抓上海,就算一個大措施。上海是我們的王牌,把上海抓起來是一條捷徑。”一年后,他更加明確地說:“上海過去是金融中心,是貨幣自由兌換的地方,今后也要這樣搞。中國在金融方面取得國際地位,首先要靠上海。那要好多年以后,但現在就要做起。”因此,浦東開發一開始所確定的戰略目標就是建設一個國際經濟對話中心城市。
鄧小平鼓勵浦東后來居上
從針對浦東的一次次講話中,趙啟正感受到鄧小平對浦東寄予的殷切期望:“浦東如果像深圳經濟特區那樣,早幾年開發就好了。”“回過頭看,我的一個大失誤就是搞四個經濟特區時沒有加上上海。要不然,現在長江三角洲,整個長江流域,乃至全國改革開放的局面,都會不一樣。”
其實,在開發之前,深圳不過是一個小漁村,以它為試點,即使遇到重大困難,甚至失敗了,對于整個國民經濟來講,影響甚小。而上海則完全不同。在改革開放之前,上海就是中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這個城市所提供的稅收,曾占到全國的六分之一或七分之一。以上海為試點,一旦失敗,整個國民經濟都會受到嚴重影響。
趙啟正對此深有領悟地說:“在改革開放歷時十年之后,在深圳開發已經獲得基本成功之后,中央才下決心開始浦東開發。這實際上是鄧小平對中國的責任心使然。”
鄧小平鼓勵浦東建設者:“浦東開發比深圳晚,但起點可以更高,我相信可以后來居上。”
可以吸收經濟特區等先行地區的經驗,浦東沒有理由不“后來居上”。十幾年來,浦東就是在這種激勵下,按照“后來居上”的要求去努力的。鍥而不舍地把鄧小平理論置于浦東開發開放的實踐中加以創造性地運用,浦東形成了一系列獨特的開發思路。如法規和規劃先行,金融貿易、基礎設施和高新技術產業先行,面向世界開發,城鄉一體開發,堅持社會開發,重視功能開發,促進聯動開發等等。
依然時時情牽浦東的趙啟正確信,與有形的物質收獲相比,這些開發思路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將長期起作用。鄧小平開發浦東、輻射長江流域、服務全國的戰略設計將進一步實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