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消息說,國家發改委對銷售電價水平作出調整,幅度是全國平均每千瓦時提高1.4分人民幣,同時取消地方自行出臺的優惠電價,以進一步疏導電價矛盾。
業內人士稱,這是對一些過熱行業的直接成本擊出重拳,因為此次電價調整,提高了企業的直接生產成本,其利潤率將大幅下降。任何一個期望將資金投入高耗能行業的企業,都不得不重新對有關投資項目進行評估。
背景是,盡管自去年下半年以來,有關部門多次向部分行業發出“過熱”警告,甚至采取了提高部分行業資本金門檻、提高銀行存款準備金率等措施,但這些措施的效果顯然不容樂觀。
電價調整有益于宏觀經濟
“電價調整肯定會限制某些行業過度投資。”安邦集團分析師張巍柏說,從整體上看,雖然是通過行政手段提高高耗能企業的直接成本,但對于整體市場調控來說是有益的。
例如電解鋁行業,以目前行業整體利潤計算,每度電提高兩分錢,企業尚有微利空間;提高3分錢,企業整體可以保持不虧不賺;而提高4分錢,則企業會出現微小虧損。
他解釋,在能源供應處于瓶頸狀態下,國家一定會防止因投資需求猛增而引發能源危機,因為“那將意味著通貨膨脹”。從發改委的調控措施上看,此次調價,是有選擇地針對某些過熱行業。
首先,此次電價調整未涉及農業生產用電以及中小化肥生產用電的價格。這與本屆政府千方百計提高農民收入的政策密切相關。同樣,去年鐵路運力非常緊張的時候,國家仍要求保證糧食、化肥等運輸的優先級別,有時甚至高于能源運輸。其背后的深層原因是,糧食安全問題已經被提到相當高度。
其次,此次調價在高耗能行業中試行差別定價方式,主要因為不同行業的投資熱度不同、電力成本在企業總成本中所占的比重也不同。例如,電力成本在鋼鐵、水泥成本中的比例,明顯低于電解鋁行業。
地方自行出臺的一些優惠電價措施,主要是原先電力過剩時,地方政府為吸引高耗能企業投資或提高企業用電積極性而采取的措施。中央的默許,等于是將電價定價權下放一部分到地方。但當前的形勢是電力供應緊張,國家為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將這部分定價權收回,以達到控制過熱投資的目的。
調價不能根本理順電價結構
安徽省電力公司陳修竹認為,此次電價調整雖然對當前電力緊張局面起到一定緩解作用,但不會從根本上理順我國電價結構中存在的問題。
“電價不合理的根源在于,電價的形成機制缺乏合理性。”陳修竹說,電價一般由多個要素構成,這些要素每年都會隨市場的變化而變化。合理的電價,應該將這些要素以及要素的變化都考慮進去。但目前我國的電價形成機制仍是粗放型的,甚至有時還帶有一點主觀色彩,電價形成缺乏動態機制。
陳修竹舉例,在經濟轉型過程中,電力主管部門也試圖按市場規律運作,如燃料上漲后,電價也隨著往上漲。“但漲得是否合理?”這位人士只笑不答。
電價結構不合理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電網建設缺乏資金來源。現在電網建設所需款項大都來自銀行貸款,投資難于收回的電力企業就會面臨生存問題。此次電價調整,就是為了重點解決電網經營企業建設與改造投資還本付息問題,說明政府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
應避免政策反復
“對于高耗能行業,國家應該采取可持續的發展觀。”一位業內人士說,過去電力過剩,就鼓勵高耗能企業多用電;現在電力緊缺了,又開始限制其用電。高耗能行業的發展要避免忽冷忽熱,政府也應避免政策的反復。
安邦集團分析師張巍柏認為,能源領域的壟斷,導致了能源領域下游市場不能形成一個真正的市場,這是國家政策不斷反復的根本原因。要想改變這一現狀,除了大力推進電力體制的改革,行政體制改革也必不可少。
張巍柏認為,對電力企業的監管上,經常出現發改委和電監局的交叉管理。從職能定位來說,發改委目前的主要職責是負責電力行業的宏觀調控,以免過熱或過冷,影響經濟增長目標的實現;而電監會主要是實踐電力體制改革方案,并提供改革建議,保證電力生產的安全運行等等。兩者在職能上少有重合,但現實中,經常能看到兩個部門聯合承擔監督檢查的職能。
他說,國外的電監會是獨立于電力企業的執法機構,其職能是確定各項標準。我國的電監會,大部分成員來自電力企業,實際上是電力集團圈子里的人,難免成為電力集團利益的代言人。不過,他強調,電力行政體制改革需要分步驟、有計劃地推行,不可能一蹴而就。未來進行的行業調控,恐怕在較長一段時間內,都得采取行政手段。(中國青年報 譚新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