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5月8日電 中國共產黨歷來注重客觀規律的研究和運用,對反腐敗斗爭同樣如此。中共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近日刊文指出,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提出了建立健全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的目標。
就其主要方面來講,“教育”所指,是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正確對待利益及其索取;而“制度”和“監督”,雖然也有教育人們正確對待利益問題的作用,但主要是為了正確制約權力。在中央紀委第三次全體會議上,胡錦濤總書記專門就建立這一體系問題進行了深刻闡述。他指出:“這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深入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提出的新要求,是加大從源頭上防治腐敗的根本舉措。各級黨委和政府都要按照這個要求,扎扎實實地做好工作。”
筑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道德防線
反腐敗講究標本兼治,那么“本”在哪里呢?從一定意義上說,“本”就在人的心里。人無貪欲不會貪。大量案例表明,一些干部之所以會走上腐敗的路,往往是從思想蛻化變質開始的。我們生活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環境里,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各種利益誘惑明顯增多。如果把握不住思想防線,很容易滑進腐敗的泥坑。因此,教育是基礎。
今天,要取得反腐倡廉教育的成效,就必須以制度為載體,不斷充實教育內容,創新教育形式,拓展教育渠道。要大力推進反腐倡廉教育的制度化,建立健全反腐倡廉教育的組織領導機制和協調機制,形成全黨抓反腐倡廉教育的工作大格局。既要改進和加強口頭教育和書本教育,又要依靠制度,保證各級領導干部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實踐,接受群眾的教育、實踐的教育。既要引導干部加強自我教育,主動接受教育,又要加強黨組織和群眾對干部教育的有效監督,如黨內談話、民主生活會和群眾批評、輿論監督等,把反腐倡廉教育同監督、懲處密切結合,使干部不能不進行自我教育,也不能不接受教育。上級領導既要注重對下級干部進行有針對性的“言教”,更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發揮“身教”的帶頭、帶動、帶領的作用。
構筑反腐倡廉的制度體系
文章指出,依靠制度懲治和預防腐敗,是做好反腐倡廉工作的根本途徑。所謂治本抓源頭,大部分的工作就是制度的改革、建立和實施。這些年來,我們高度重視黨風廉政制度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但還存在不少問題和不足,主要是,一些制度不管用,一些制度得不到有效的貫徹執行。制度建設的規律表明,制度管用的基礎,是它的科學性、系統性、可行性。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要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深化行政審批制度、財政管理制度、投資體制、干部人事制度以及司法體制、金融體制等方面的改革,進一步健全法制,健全黨內民主制度,完善紀檢監察制度和巡視制度,加強干部監督管理制度,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更加健全和完善。其中最重要的是,不斷增強制度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可行性。同時,要加強遵紀守法和執行制度的教育與監督。有了制度,就一定要在狠抓落實上下功夫。這就需要教育,使人們懂得遵紀守法;需要監督,使人們不敢違法亂紀。真正做到了令行禁止、違者必究,那么制度就能夠在防范和克服腐敗現象中發揮出更重要的作用。
始終保持權力行使的正確方向
文章認為,要保持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的地位,非加強對黨的監督、特別是黨內監督不可。這是我們黨積極探索政權更迭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得出的重要結論。近年來,有些領導干部走上腐敗之路,重要的客觀原因就是監督乏力,或者根本就沒有監督。
要實現監督的有效性,第一,依靠教育,增強監督者的監督意識。要通過教育使廣大黨員和干部群眾認識到,黨的權力是屬于全體黨員的,國家權力是屬于全體人民的,如果放棄對領導干部的監督,就是放棄自己當家作主的權利和利益,也是對腐敗分子的容忍和放縱。依法加強監督,才能保證自己權利和利益的實現。第二,要加強監督的制度化、規范化。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穩定性、全局性和長期性。實現監督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并使這些規范和制度“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是加強監督工作的關鍵環節,是監督工作持續、深入、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前不久,我們黨頒布了《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對于加強黨內監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正如這部條例所指出的,必須把黨內監督同外部監督結合起來。還應該制定人大監督、民主黨派監督、新聞輿論監督等一系列監督法規制度。第三,多角度、多層面的監督要形成合力,健全權力監督機制。要把黨內監督同國家專門機關的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等結合起來,大力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努力形成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密、制約有效的權力運行機制。只有充分發揮各種監督的整體效能,才能有效防止權力失控、決策失誤和公職人員行為失范。(邵景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