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蘇州五月四日電:題:“五一”黃金周姑蘇游人世遺會前看世遺
作者倪敏毓
還有五十多天,世界遺產大會將在世人的企盼中在蘇州揭起紅蓋頭。今年“五一”期間,趕在世遺會前領略世遺之風采,怕是中外游客不謀而合的“主題”吧。
參天古樹植入方寸之間
背著“長槍短炮”,穿梭在熙熙攘攘的友人之中的美國小伙子史蒂夫特別惹人注目。友人們不明白這位金發碧眼的小伙子為什么對拙政園的粉墻黛瓦“不屑一顧”,對虎丘山的群芳爭艷“視而不見”,而唯獨對那一棵棵盤根錯節,冠大如蓋的參天古樹興趣盎然,一次次舉起手中的相機。
也許人們以為史蒂夫在欣賞東方名園上還有視覺缺陷。其實不然。史蒂夫是畢業于美國名校建筑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對蘇州園林有著獨到的見解。他曾在一篇論文里對美國“移植”蘇州園林之舉表示否認。他寫到,雖然美國的“拙政園”其雕梁畫棟,曲徑回廊,有著十足的蘇州味,可令人遺憾的是蘇州園林那千年古松,百年桂花都無法“克隆”。缺了點睛之筆的美國“拙政園”,只是一個了無生氣的建筑模型而已。
大還閣古琴古韻令人醉
來自南京、上海、常州、蘇州的雅士雅集大還閣,一曲高山流水,覓得知音聚首。
大還閣琴樓座落于南園之中,是為紀念虞山琴派創始人徐青山而建。徐青山,太倉人,明代古琴名家,著有《大還閣》、《溪山琴況》等。據說徐青山演奏的《漢宮秋》在崇楨帝之上。
自古琴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后,蘇州的琴人們欣喜若狂。古琴收藏家殷繼山、古琴愛好者王福相邀省內外古琴高手,在大還閣以琴會友。全國著名古琴制作,演奏家龔一也曾獻藝大還閣。
迎接在蘇州舉行的世遺會,大還閣不時傳出悠揚的古琴聲,令眾多游人駐足,流連忘返。南京琴家馬杰先生一曲《流水》,真是行云流水,酣暢淋漓。在場的百余名聽眾屏氣凝神后又報以熱烈的掌聲。著名作曲家張曉峰作曲,由王福彈奏并演唱的協奏曲《陽關三疊》,演繹了大漠孤煙、“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空曠,寂寞的意境,對琴歌作了大膽的嘗試,著名電影演員趙靜還與王福就古琴及古琴文化作了探討。
古琴聲韻繚繞下的南園,楊柳依依,微風習習,山東的宋先生一語道破了游人的心境,此乃天堂勝景。
追尋昆曲到姑蘇城
清麗婉約的昆曲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后得到了復蘇!拔逡弧逼陂g,由蘇州昆劇團演出的經典名劇《牡丹亭》在寶島臺灣反響熱烈。同樣,在昆曲的發祥地,來自天南海北的游人也將掌聲送給了《西廂記》。
河南汪先生早年在上海工作,是昆劇票友。退休后,汪先生回了老家,少了志趣相投的知音,老先生心里憋得慌。這回趁著“五一”長假,老先生在兒子的陪同下,與昔日的朋友相聚,過了一天“昆曲癮”。老先生的兒子看到父親在演唱《西廂記—佳期》片段時的真情投入,深感昆曲作為國粹的感染力。
與汪先生一樣,為了昆曲而直奔姑蘇的還有上海的余先生。余先生是一位年富力強的企業家,不知怎的迷上了昆曲。“五一”期間,余先生推掉應酬,隱身蘇州,在昆曲聲中回味古韻今風。
令人費解的是才到中國半年的德國瑞依小姐,竟站在周莊古戲臺前不肯挪窩,還用生硬的中國話問,昆劇嗎?瑞依小姐的朋友說,瑞依沒有聽過正宗的昆曲,只在德國聽她的德國朋友哼過幾句,就被這神奇的“異國小調”吸引了。這次到中國,她一定要聽一聽原汁原味的正版昆曲。
不管瑞依最終能否聽懂昆曲,但美的旋律在人們心中激起的共鳴是一樣的。這大概就是世遺的神奇魅力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