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此文版權屬《國際先驅導報》,任何媒體若需轉載,務必經該報許可。)
今年是美國搖滾樂誕生50周年紀念,也是搖滾樂在中國發展20周年,同時是“中國搖滾教父”崔健發起“真唱運動”三周年紀念,中國搖滾人能否在北京收獲到真正意義的“現場”將成為最大懸念。
頭戴五星棒球帽頻頻登臺的崔健無疑是今年中國搖滾樂壇最搶眼的音樂人。今年唯有他與臺灣搖滾詩人伍佰聯手在北京收獲1個現場,接著,他與德國搖滾教父烏多巡演于德國10個城市,拉開境外演出帷幕,隨后與國際老牌搖滾巨星攜手一路在北京上海廣州收獲7個現場。而他北美之行計劃中的13個專場已穩拿美國5個,5月15日他將在本土收獲他的沈陽個唱。可以肯定地說,至今能夠代表中國搖滾說話的,仍是崔健。
近日,在錄制新專輯的錄音棚里,崔健接受了本報記者的獨家電話采訪。接受電話采訪時崔健正在錄音棚里工作。他說:“我的錄音和編曲都在家里完成,有很多實驗性的東西,實際上家庭制作就不是搖滾精神了,所謂搖滾精神,其實在我眼里就是三大件,吉他、貝司、鼓,加上一種普通的錄音方式,最重要的是怎樣以新的音樂精神做現代的音樂。”
至于創作方面如何堅持自我,崔健回答得很干脆:“在制作和演出時必須考慮觀眾。但在創作上基本不考慮市場,我覺得創作這種自由好像是老天給你的,你干嗎要自己閹割自己?”
崔健有自己捕捉創作靈感的方式。“有時候旋律上的東西多來自一點兒浪漫的情緒吧”他說這番話時聲音中帶有一絲迷離般的誠懇。“但是我現在更多地喜歡節奏的東西,它比較理性,歌詞上也愿意選擇有沖撞性批判性的,因為太浪漫的東西實際上多少有點兒逃避,只要你面對現實,實際上就失去一種浪漫,好像就是一種交換吧,我們不要太多的這種旋律性的東西,更多地是為了面對更多的現實。”
對于獻身搖滾的崔健來說,生存狀態根本就無所謂好與壞,也就更無所謂滿意與不滿意,只要沒有失去藝術表達的靈性,他就是快樂的。“我覺得生存狀態是跟創作發生關系的東西,所以它好與壞無所謂,狀態好的時候未必寫出好作品,狀態不好的時候未必就是沒有價值的時光,這種好壞就順其自然,創作本身就是從無到有、或者說從苦到樂的過程,你沒必要太多去想生存環境到底是什么樣,因為你想的話就比較累。”
羊毛出在狼身上
搖滾樂在中國能走多遠的問題引發了崔健一段憤怒的告白。他說:“中國的搖滾樂是炒出來的,是媒體上的一種文化,并不是真正的聽覺上的文化。也許在北京的各種小地方才會有地下搖滾樂表演,搖滾樂現在是現象,還沒成為文化,但是中國的搖滾樂早晚會真正成為文化。
這種文化的特點是它不允許有摻假的東西,有很多人對這種音樂形式期待很高,很多人認為它像宗教一樣,抱有很深的精神寄托,越是深刻的東西人們越認為它是至高無上遙不可及的,這種東西是極左的,而極右則是把它變得完全不允許有思想,只要失去商業機會的就被砍掉。所以現在要對它有個準確定位,完了以后再市場化,有很多現場演出,有很多唱片公司真正把它變成市場化的商品,不要羊毛出在牛身上,而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但目前的狀況是羊毛出在狼身上,盜版太厲害。這種體制造成的真正后果是,現在中國的搖滾樂一方面羊毛出在羊身上,一方面出在兔子身上。兔子就是一幫寫文字的人,搞樂評的人,他們實際上是既得利益者,真正的音樂家并沒有真正受益。”
真正的音樂家最終會與樂評人分道揚鑣嗎?崔健說:“但是他們確實為搖滾樂做成了一些現象,搖滾樂既然能活著,甭管它是羊、兔子還是螞蚱,他們就像趴在牛犄角上的螞蚱一樣,他們有的時候會嫌牛跑得慢。”
中國有13億人口,若能從中爭取一定數量的觀眾,哪怕是1/26的觀眾來聽搖滾樂就不得了。崔健說:“搖滾樂當然需要觀眾,但最重要的是演出機會,沒有演出就像你沒有河,你只是在挖井,你不斷地挖井,你成不了氣候,你不可能到了一定時候自然就成為一種潮流,所以基本上所有的搖滾人都在挖井,有的人挖井冒不出水來,有的人挖井冒出一點兒水來,中國搖滾人基本上還是沙漠當中求生存的狀態,所謂趴在牛犄角上的那些螞蚱們他們是看不到這一點,他們甚至不批判環境,他們看到的都是搖滾樂本身的問題,而這實際上是次要問題。
中國搖滾樂真要發展的話,首先是人們從意識形態上要接受一種憤怒文化,接受一種批判性文化,接受一種批評,當人們接受這種文化的時候,搖滾樂才有公平生存的機會。”
那么社會提供什么樣的支持才是搖滾音樂人真正需要的?崔健說:“需要有很多唱片公司認為搖滾樂根本不是反動的,相反,它是一種健康的音樂,商人愿意做商業投資,很多人才涌入這個行業,同時這個產業能夠給社會帶來很大好處,它能夠提高一些音樂人口的生活質量,改善人的生活風格,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另外,大家不要對我們因為一兩場演出水平好像沒有發揮出來就糟改你,我覺得這些人都是像我說的牛頭上的螞蚱,這些人他們會說牛拉屎拉得臭,他們能把牛屎說得遺臭萬年,因為他們太小。”
搖滾樂會滅亡嗎?
崔健對搖滾樂的發展談了自己的見解。他說:“我個人愿意把搖滾樂的發展不要說得那么樂觀,但是我相信搖滾樂實際上在開始到來,并不是說馬上到來,誰也沒有權利去說,但是我能夠相信,搖滾樂肯定死不了,肯定!
搖滾樂可能自生,但沒有自滅,如果說滅,也許可能它在某種程度上正處于低谷,人們會認為它滅了,它會回潮的,你看西方的搖滾樂很多老的樂隊它們都要回潮了。人們聽了些時尚的東西,聽夠之后,他們發現不如這個老的東西好聽,他們還會去揀起老東西,而且是一家三代人聽。
最讓人欣慰的是,熱愛音樂的人就永遠去做音樂,這是你真正的享受生命的最重要的原因,你根本就不必在乎別人看不看,哪怕小型演出你也演得很高興,有眾多的觀眾是錦上添花,觀眾少了它是一種銷售概念,音樂家本身根本無所謂,甚至有很多音樂家拒絕大型演出,小型演出才真正與觀眾飽和交流。而藝術家能夠保持這樣的生活方式就夠了。
有很多人以銷售的標準來衡量藝術家的顛峰或低谷,這個東西不是客觀標準,最客觀的是一個人創作的作品,永遠是在發現新東西,永遠是在誠實表達自己的生命中從來沒有表達過的東西,這才是真正的藝術家的價值,而這種東西不是靠高密度的創作,就跟鐵樹和韭菜,韭菜是每年長三茬,溫室里還能長好幾茬呢,但是一個鐵樹沒準就是100年才長一次,所以說一個藝術家,只要是他自己在往前走,就好”。
現場是搖滾音樂人的生命,藝術家最終還是要靠作品說話。崔健說:“但是制作大型演出實際上是爬得高摔得狠,大型演出一定要有好的制作,沒有成功的好的音響制作,實際上對觀眾不負責,我在這兒說句不客氣的話,中國整個演出行業的搞硬件音響的精英都是從搖滾樂發展出來的。
“作為藝術家為什么這么多年我們能堅持,是因為我們沒有造成高成本開銷的生活方式,我們每個月的開銷都限制在一個很小數字內,所以說我們不怕風風雨雨,我們一直在堅持,有人說搖滾樂自生自滅,對搖滾樂持懷疑態度,也是懷疑搖滾樂沒有被輸血,沒有財源穩固,而這恰恰鍛煉了這支隊伍,在這么惡劣的情況下,這幫人還在生存,還在創作音樂,這些人是不會輕易放棄的。”
崔健認為搖滾樂在中國發展靠他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他說:“廣東有一家房地產公司,他們在一個將要蓋樓的空場上舉辦了新年搖滾音樂節,他們就發現了音樂能夠給他們的生活帶來很大樂趣,很多年輕人坐在沙灘上,聽這種音樂,而且聽的都是創作性的音樂,他們覺得這是對生命的一種認識。”
每年舉辦新年搖滾音樂節對國家有什么好處嗎?崔健說:“中國應該是一年四季都應該有音樂節的國家,天冷了,東北演不了,就南下,而且國家也在鼓勵這種假期旅行,還能夠促進旅游業。”
搖滾樂的本質不是“批判”
搖滾樂的批判精神是引人關注的問題,崔健的解釋則出乎意料(他解釋時語速加快):“如果搖滾樂沒有樂趣,它本身不是娛樂的話,它就變成詩歌了,可能在一些極端詩人面前,搖滾樂精神顯得沒有那么極端,搖滾樂雖然是種強烈的刺激,而且很莊嚴,但畢竟只是音樂,它還有一種節奏,給身體帶來快感,所以相對來說,它沒必要在批判性方面做得那么純粹。有些人試圖用音樂去搞對社會的批判,這種東西在某種意義上就失去了音樂的本身。搖滾樂不是一種武器,它是一種人的生命享受中很重要的抽象的東西。所以說音樂如果沒有做得很感動人,很感性化,它就不是一個成功的音樂。”
很多人認為搖滾樂是屬于年輕人獨有的文化。“也不一定吧?”崔健說,“現在的年輕人不聽搖滾樂,有很多人覺得它過時了,搖滾本身它是不是時尚,我覺得這根本不重要,曾經有人預言過,搖滾樂很快就會過時,已經是半個世紀了,沒有一絲一毫過時的跡象。”
對于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崔健闡述了他的觀點:“華人的文化在西方人眼里是個誤區。我們到國外,他們就認為中國人就是開飯館的,和傳統穿旗袍那樣兒,年輕人怎么還有玩兒搖滾的,我說的搖滾樂不是簡單模仿西方的東西,搖滾樂最重要的東西是怎么樣結合你的本土意識,去融合現代的文化,本土意識有可能是傳統的,有可能是反傳統的,但是它的信息跟傳統有關系,甭管你是反傳統還是繼承傳統,到最后你要達到的是現代人的一種解放,這種過程實際上是一個民族的尊嚴,你現代的人不解放,一個民族你不能老拿著古董的東西給別人看,總要拿出點兒像樣的東西,先說你拿不出來怎么辦?
中國搖滾人今年能否在北京收獲一個真正意義的“現場”,崔健給出的回答是:“我們都在努力!”實際上,在“迎接2004年”時代的晚上——首屆中國新年搖滾音樂節上,崔健就在召喚中國搖滾時代的到來,他憑著藝術家的直覺和才情以詩歌般的煽情語言傳遞出一個訊息:“這是一個時代的晚上,也將迎來一個時代的凌晨,這個時代應該是屬于搖滾樂的。”
來源:國際先驅導報 記者:苗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