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8日電 政府參事聘任的范圍主要是非中共人士當中有代表性、有影響和有較強參政議政能力的專家學者和知名人士。參事當中為什么要以非中共人士為主?國務院參事室主任崔占福今天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吹風會上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解釋。
崔占福為此介紹了一段歷史情況。新中國剛剛成立后,百業待興,在當時的情況下,中共中央、國務院的負責人特別注意發揮黨外人士,特別是那些愛國、博學、有代表性的知名人士的作用。在毛主席、周總理等老一輩革命家的關懷下,1949年10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即當時的政務院,任命了32位黨外人士作為中央人民政府的參事,11月11日正式成立了政務院參事室。1951年6月7日,政務院作出了關于加強政府機關內部統一戰線工作的幾項具體規定,強調了政府機關貫徹黨的統戰政策的重要性。這就為參事室將來成為一個具有統戰性和咨詢性的政府機構奠定了政治基礎和組織基礎。
崔占福說,五十多年來,政府聘任參事一直堅持以黨外人士為主的原則,嚴格控制中共黨員的參事數,不能超過參事總數10%的比例。實踐證明,這樣做確確實實團結了一大批黨外的知名人士,充分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從而使他們為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因此,做好參事工作是政府工作的需要,是黨的統戰工作的需要,也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需要。
國務院參事室副主任蔣明麟也表示,通過參事工作,黨和政府團結了一大批有代表性的、有較大影響力和較強參政議政能力的黨外專家、學者以及社會上的知名人士。他們圍繞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提出了建議和意見,使政府在決策方面更加科學化、民主化。
蔣明麟說,通過在國務院參事室三年的工作,自己了解到,國務院參事最主要的特點和其存在的生命力就在于把統戰性和咨詢性高度、有機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