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建于1420年,作為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故宮的定位之爭將會持續整個大修過程,甚至將來,它的價值取舍也將成為其他文物修繕的參照
本刊記者/文曄
借著夕陽的余暉,從北京景山頂上望下去,依稀可見故宮西南角搭起的腳手架,那是大修中的武英殿——一個游客現在還到不了的地方,一個連古建專家都猜不出未來樣貌的地方。
武英殿建筑群位于故宮西華門,占地面積約1.2萬平方米,它的修繕工程自2003年3月份開始,于2004年年底結束,為故宮大修拉開了序幕。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晉宏逵介紹,從2002年開始的故宮百年大修將在2020年結束,預計投資19.52億元人民幣。這次大修是1911年以來故宮的首次整體大修,一期工程計劃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完工。屆時,故宮的主要建筑將恢復到“康乾盛世”的原貌。
每年1個億的投入,故宮將再現何種風貌?或許從武英殿修繕、建福宮復建,廡殿改造的討論中我們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武英殿修繕之困:恢復“康乾盛世”還是成為古物陳列館?
參與武英殿修繕方案評估的北京古建筑研究所所長韓揚說,“修繕中爭論的焦點最終是故宮的定位問題。一個文物上凝結著百年歷史,它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人文活動遺跡可能互相沖突,因此在修繕過程中需要有個取舍。”
武英殿可考的歷史十分豐富。明末,逼得崇禎皇帝上吊自殺的李自成沒敢在太和殿登基,而在武英殿。清初,順治皇帝進京前,多爾袞就在此辦公;康熙年間,在這里開設書局,刊定經史子集,后來成為“殿本書”。
還有一段歷史,是在一般介紹性文字中不被提及的——北洋政府的朱啟鈐曾在此創辦了中國第一個文物陳列館。他被稱為改造北京第一人,他也是改造武英殿的最后一人。
擺在專家面前的問題是,該把武英殿修成什么樣?是“康乾盛世”的金碧輝煌還是朱啟鈐留下的充斥著西洋裝修的古物陳列館?
保留朱啟鈐對武英殿的改造已成為專家們的主流意見,但韓揚對武英殿最終的修繕計劃并沒有把握,“專家評估有時只是評估而已,作用十分有限。拿主意的是故宮的負責人和文化部的官員,他們能否接受這種看似不倫不類,混雜著清朝和民國風貌的修繕結果,那就很難說了。”
建福宮復建:遺址保護還是景觀展現?
可能面臨更大爭議的還有建福宮工程。如果說武英殿大修只是建筑單體的價值判斷,復建建福宮卻折射出了遺址保護和景觀展現之間的矛盾。
建福宮曾經儲藏了無數的珍寶文玩,當年溥儀退了位,在出宮前曾讓人清點所藏寶物,監守自盜的太監們放了把大火來毀滅證據,從此這里變成一片廢墟,故宮里的人稱這里為“火場”。
北京市文物局文保處王玉偉證實了將復建建福宮的說法——根據歷史資料,完全重建當年的所有建筑。
復建建福宮主要是出于景觀考慮,王玉偉說,“現在故宮游客太多,而且都集中在中路,故宮20%的的建筑承擔了100%的人流,重建可以起到分流的作用。另外,如果從空中鳥瞰會發現這里空了一塊,從維護故宮的完整性而言,復建也有必要。”
但清華大學一名老專家聽說此消息后,立即怒斥說,在廢墟上復建“簡直是胡鬧”。
后三宮廡殿:故宮該不該是個博物院?
歷史價值與社會功用的沖突在故宮更是由來以久,地下展館由于專家反對遲遲不能開工,矛盾因此集中在后三宮廡殿的修繕上。該工程負責人韓揚說,“為了展覽文物,后三宮廡殿的墻和門窗有些被拆除了,我的意見是把打通的空間改回來,把1925年后改造的門窗挪回來,畢竟故宮只有一個。”
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專家、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首席研究員王世仁先生則更直接地說“故宮不該是個博物院”,它是封建大帝國的權利運作中心,是皇帝妃子生活起居的地方,這才是故宮的真正價值所在,“如果博物館的功能妨礙了這一價值的體現,就應該退出”。
近日有消息從故宮博物院傳來,午門修繕設計方案得到最后確定,面積近1000平方米、高9米左右的巨大“玻璃屋”,將在故宮午門大殿內迎接八方客。
午門大殿展廳將在不改變原有建筑結構的前提下,依照大殿的形狀在殿內建設一個恒溫恒濕的玻璃展覽廳,套嵌在大殿內部,供游人進入參觀。
顯然,故宮仍然在博物館功能發揮和文物保護之間尋找平衡。王世仁先生斷言“如果價值取向錯了,修也是白修”,20年后的故宮是什么樣還很難說。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200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