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崔永元 采訪:李紅艷
時間:3月12日 地點:雅閑茶藝館
崔永元:曾在中央電視臺主持《實話實說》節目,現在主持《小崔說事》。
4月3日,崔永元的最新作品《電影傳奇》將在央視一套《東方時空·周六特別奉獻》中播出。《電影傳奇》一共208集,重新詮釋了從中國電影誕生至今的3000部影片中挑選出來的208部經典影片。“鐵桿兒”影迷崔永元用“完全原創”的形式真實重現《冰山上的來客》、《小兵張嘎》、《龍須溝》、《林海雪原》、《暴風驟雨》、《平原游擊隊》等經典老片的片段。談及自己付出了艱辛努力的這項工作,面色略微有些憔悴的崔永元難掩興奮:“我和你們說三天三夜都說不完,太多的人,太多的故事,太多的傳奇……”
李:《電影傳奇》就要開播了,您對觀眾有什么樣的期待?
崔:《電影傳奇》說的不是我的事,而是一大批老藝術家的事,他們中有些人為電影把命都搭進去了。目前為止,我們一共采訪了600多位老人,年齡最大的是98歲,最小的也60歲以上,平均年齡75歲以上。我做這件事就是想表達對他們的崇敬,因為我是看著老電影長大的,受它影響很大,不管是做人、做事還是說話,我都是按照電影走,我就像活在電影里。
李:可以看得出來,您非常懷舊。懷舊有很多方式,為什么選擇這種影像的回顧?
崔:我可能就有種恨鐵不成鋼的感覺,因為喜歡就不希望它不好。但中國電影的現狀不太好,讓人不太滿意。我昨天看了日本新銳導演北野武的《座頭市》,手法很新,居然可以把情景喜劇的元素運用進去,這樣的形式確實很新穎,但是它的內容卻沒有變,精神也不變,就是正義戰勝邪惡。我發現,從電影誕生到現在,全世界已經拍了26萬部電影,基本上都是圍繞“正義戰勝邪惡、真善美”這九個字。但現在很多電影脫離了這九個字,那么觀眾就不會接受了,特別是像我這樣的鐵桿兒影迷。現在我們的電影狀況不好,有很多都是在“迎合”,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迎合外國評委,一類是迎合觀眾,甚至很多電影是迎合觀眾的低級趣味。當然,電影也存在一個票房生存的問題,從這一點出發,我們應該寬容。但是我覺得應該有一個底線,特別是在沒有分級的情況下,一定不要越過這個底線,要考慮到社會的承受能力,考慮社會責任問題。
李:如果讓您給《電影傳奇》的節目形態歸類,您認為它是什么?
崔:這個是我特別自豪的一件事,因為《電影傳奇》是我真正的原創。整個節目有很多的組成部分,觀眾在這個節目中可以看到老電影、老紀錄片等一些珍貴的電影歷史資料,還有訪談、資料、回顧、表演、討論等等,形式非常新穎,應該是觀眾從來沒有見過的。現在做電視老是抄,互相抄,抄國外,基本都抄了二三手。比如目前電視形態最好的是北歐,當那里出現一個新形式的時候,美國會抄,美國抄完了日本抄,日本抄完了港臺抄……而《電影傳奇》說不上到底是什么,既不是電影也不是電視、專題片、談話節目,所以我給他起了個名字叫“傳奇”。
李:《電影傳奇》里面有訪談、影片片段展示、表演再現、交流討論……這么多的元素,您還要演那么多角色,您覺得駕馭起來容易嗎?怎么做到使它們轉接自然、有條不紊呢?
崔:一開始我的壓力確實很大,后來很多人,像黃健中、姜文等都對我說,沒有人要求你,都知道你是主持人,不是演員,你演成什么樣就是什么樣。我也就沒什么負擔了。首先,我時刻想著自己只是主持人;其次,我下功夫,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比如拍《風暴》(江岸演講),當年金山扮演的施洋大律師,他演話劇《紅色風暴》已經有幾百場了。后來拍電影,里面那個4分鐘的長鏡頭金山練了100多遍:給錄音師演,讓他選擇最好的音量;給攝像師演,讓他選擇最好的角度位置……于是,我給自己定了個標準———練20天,每天練8遍。最后拍這個戲的時候,從晚上7點到凌晨4點,我的狀態很好,演得很投入。所以,一開始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我演得不好,很業余,但后來有的段落,有的篇幅,我也就忘了自己是主持人,完全投入進去了。
李:那您覺得是什么促使您能這么忘我地投入?或者說《電影傳奇》最吸引人的地方在哪?
崔:片子本身很有魅力,有很多幕后故事,都是一般觀眾很難知道的,而這得益于我們采訪了很多老藝術家,哪怕他在影片里只是個工人,但只要參與了影片,我們都會采訪,這樣才能展現影片的全貌,得到很多電影以外的故事。比如《糧食》,我就是從一張劇照開始的。一般電影拍完都會拍張“全家福”,我注意到《糧食》的“全家福”中導演在睡覺。后來了解到,當時每個電影廠都有任務,而他們最后還缺一部。于是就用了40天時間,夜以繼日地拍攝,最后影片完成,導演松了一口氣,就在拍照時睡著了。
還有,當初金山演施洋大律師,演得非常好。影片中,軍警來抓施洋的時候,他跑了出去,頭發和圍巾被風吹起,鏡頭很漂亮。但是,施洋的家人對影片的這個結尾不滿意。他們說施洋當時根本就沒跑。當初軍警拿著請柬來請他去“赴宴”,夫人跪在地上求他從后門逃走,他說了句“施洋不怕”,就跟著軍警走了。在刑場上,面對劊子手的挑釁,施洋說自己沒有遺書,只希望將來他們這些吃人肉、喝人血的家伙都消失。結果,號稱百發百中的神槍手五米之內竟沒有射中施洋,又補了一槍……這些情節都是我們在采訪中獲得的,我們將按照它真實地再現。除了再現電影經典畫面,我們還會再現經典的工作場面,比如,當時的一個長鏡頭是怎么拍的,一個特技是怎么拍的,都是土辦法,很有意思。
李:就像您說得這樣,《電影傳奇》很多片段的再現是通過你們采訪的細節資料重現的,和最初的影片可能會有一些出入,這會不會引起很大的爭議?
崔:通過采訪調查,我們有非常詳實的資料,甚至有當初主創人員針對影片的激烈的爭論,我們會從中了解到為什么當初影片要那樣拍。其實在當時特定的歷史環境下,有些情節根本無法在影片中呈現,比如《冰山上的來客》,當時審查時,認為“一班長”不能死,主題曲《花兒為什么這樣紅》也要換。后來導演趙心水去乞求領導,幸運的是最終沒改,而后成為了經典。這真是老藝術家的堅持啊,放棄是撕心裂肺的,有時候,放棄也就意味著迎合。這些是很多觀眾以前不知道的。我們在拍《電影傳奇》時,請老演員“楊子榮”王潤生和《冰山上的來客》中的梁音出演原來的角色,真實再現,就是想替他們了卻心愿,彌補遺憾。而這些都離不開我們獲得的資料。
李:《電影傳奇》的觀眾對象定位為中老年人,如果談論這一代人的精神世界,可能回避不了那些經典影片以及那些老藝術家。但事實上,這些正從人們的記憶中悄悄淡去。從這個意義上講,與其說《電影傳奇》是在“懷舊”,不如說是一種“挽救”,挽救人們的文化記憶?
崔:這是我的一個善良的愿望。文化有一個兼收并蓄的問題,這樣才能開闊眼界。我們既要知道現在的事,也要知道唐代的事;既要知道古代的樂府,也要知道現在的硅谷。文化是有價值的,越古老越有,但我們很多時候停留在浮躁的表層,挖掘不出來。文化在多樣性發展的同時,很多傳統的東西卻沒有了。我做完老電影之后還想做老歌曲、老戲劇、老畫家、老手藝甚至是老城區、老街道……這是非常緊迫的事情,因為很多老藝術家年事已高,比如我們采訪《小兵張嘎》里的胖翻譯官扮演者王澍時,他已重病在身,接受采訪后不久,王澍就去世了。還有《阿詩瑪》的作曲葛炎,《李雙雙》的導演魯韌等,都已經約好,可還沒來得及采訪,他們就去世了,留下了很多遺憾。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能采訪到更多的老電影人,我們提出了“與時間賽跑”的口號,我覺得我們在做一件文化搶救工作,而且我越來越覺得商業有時是有盡頭的,庸俗的很容易做到極盡,而文化是深厚無邊的,永遠到不了頭。
崔永元說自己小時候在軍隊大院里長大,經常看電影,還幫助大人們放電影,他希望自己以后也能當個電影放映員……聽著他回憶過去,我突然覺得他就是意大利經典影片《天堂電影院》里的那個對電影極度癡迷的小男孩。后來,小男孩成為一名偉大的導演。當我問崔永元以后想不想拍電影時,他的回答意味深長———等到具備那個水平的時候,我早晚會拍一部電影,一部我媽媽和女兒都喜歡的電影。
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