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18年,中共中央再發一個有關農村的一號文件,不僅說明這一時期農村經濟在發展戰略中的輕重緩急地位,也反映了農業問題的嚴重性及政府對這一問題的重新認識。中國總理溫家寶在新召開的人大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三年徹底免去農業稅,兌現了今年初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民的承諾。
中國的問題,是農民的問題。這似乎是老生常談。農民問題談了多年,但今天再談農民問題,應該提到戰略的高度:它關系到中國今后的發展及前途問題。解決農民問題,發展農村經濟,是解決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減少貧富不均、縮小城鄉差別、改革農村體制的關鍵所在。
農業停滯不前,農民收入不見增長,是中國近年發展中出現的問題。糧食生產由于農民種糧不賺錢,幾年來呈下降趨勢。不賺錢的原因在于糧價上不去,而種糧成本不斷增加(種子、化肥、農藥、農機費等)。農民種糧一年下來,刨去成本,不計勞動力,也只能持平。若遇災年,種糧越多,越賠本。
種糧不賺錢,除了直接影響農民收入外,還大大挫傷農民種田積極性,導致農民棄田不種,外出打工。其后果,中國糧食產量一直下降,播種面積不斷減少。拿2002年來說,糧食耕種面積比1998年減少15%。同時,農民收入與城市居民相比,大大落后。就農民來自農業的人均收入來說,近幾年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有所下降。2002年的農民收入比1997年人均減少100元左右。
農村是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
中國經濟發展至今,是否能在當今基礎上,按此速度可持續發展下去,已成為學術和實踐中一個頗為受人關注的問題。近幾年城市消費無力,市場疲軟,輕工業、家用電器產品滯銷。而與此同時,農村8億人口中擁有電視機等消費品比例卻非常之小。
農村家庭中幾乎少有家具陳設、廚房用品、衛生設施。而建材工業在農村的市場則微不足道。農村的基礎設施開發,如水、電、交通、通訊,都可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開發農村市場,是中國在今后30年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應該說現在發展農村經濟的條件,遠優于1978年中國改革伊始。如果說七八十年代的發展農業戰略是為了積累資金,發展工業的話,那么今天工業積累了的資金,就應該可以用于發展農業經濟。而農業經濟的再次起飛,將支撐著中國今后30年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如同中國的經濟奇跡,今日的中國貧富不均,已舉世公認。這已成為今日的嚴重社會問題,也必將涉及到中國執政黨的信仰和執政基礎問題。發展農村經濟,使農民真正富起來,這不光是農民問題、經濟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公正問題,是執政黨要建立一個什么樣的社會,什么樣的國家問題。當然,解決這一問題,不是要再“打土豪,分田地”,而是執政黨如何利用國家掌握的經濟資源,政策權力,對社會進行更公正的再分配問題。
溫家寶提出的三年取消農業稅,就是以稅收杠桿,把國家所攝取的收入再分配給農民。這是一個晚到的,但不無作用的政策。在費稅改革上,中國應該采取“先養雞,后下蛋”的做法。堅決把這300多億農業稅從農民身上減去,即使這會導致有些地方財政不足,影響一些基礎設施的建設。
在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國家還應防止“收費”回潮。本來農民的公益事業,不能完全由農村的“一事一議”來讓農民承擔,而應該用國家和地方財政對農村基礎設施投資來解決。如在城市修路,不是由城市居民出錢,同樣,農村的路為什么要農民們來付之?
需依靠農村自治機制
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光依靠取消農業稅是不夠的,還應進行農村結構性調整,取消現有鄉鎮體制,加強村民自治和村委會作用。鄉鎮的作用,日漸減小,如征糧、募兵、計劃生育等。更多的鄉鎮已成農村改革的包袱和阻力。
大部分鄉鎮人浮于事,負債累累(實際已破產)。有些鄉鎮轉嫁危機困難于村民,如任意挪用其掌管的農業稅附加費,而這筆錢本應用于農村建設。
要使農民收入真正提高,在國家提高對農業投資中獲得收益,就必須盡量減少中間環節,尤其是鄉鎮一級的環節,直接落實到村里。現在農村自治機制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已經建立,并在逐步完善。
村委會的民主選舉,村務公開,村民代表大會的監督機制,都是可以使國家的農業投資,優農政策具體落實到農民身上的有效保障機制。現在的“六小”工程,農村基礎建設有多少一部分落實到農民收入上,使農民真正獲益?有很大部分是被消耗、浪費掉。要么前期工作跟不上,要么資金和工程管理不健全,要么建后不配套。如果能將這些工程項目直接落實到村里,由村委會負責,村民代表大會監督,明晰項目產權,管理責任,把工程建設與農民增收結合起來,將會使更多的農民獲得實惠。
縮小城鄉差別
城市化是縮小城鄉差別的一個標準,但絕不是唯一的標準。發展農村經濟,中國應走出一條新路,而不是一味的征地,建造城市。關鍵是應把重點放在減少城鄉差別上。減少城鄉差別,定位應放在將現有的村落改造成花園村莊,逐步將農民改變成居民。通路、通電、通水,改善居住條件和居住環境。
以縣劃范圍,視各縣經濟發展水平而定,在縣內建造城市,數目取決于本縣人口和地理范圍。城市的功能是為本縣居民和農民提供工作、商業、消費及休閑。而居住在花園村莊的居民不必擁擠到城市里居住,卻可在城里上班、消費,同時又可享受到田園式生活,不必遭遇到大城市里的污染、噪音、擁擠和交通堵塞。
這種因地制宜的發展,可以解決真正意義上的城鄉差別,又可防止農村人口流入到城市去,避免中國城市發展墨西哥城化。如果按中國政府的計劃,每年以百分之一的速度城市化,到2020年,將中國城鎮化在現有基礎上提高到15%至16%,那將意味著3億至5億農民轉為城市居民。也就是說,中國要再造40多個上海,才能容納這么多人口。這顯然是個嚴重問題。
發展農村經濟,縮小城鄉差別,而不是一味城鎮化,應是中國之路。
來源:新加坡聯合早報 作者:譚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