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很長時間里,西方人所說的“歐洲”并非是地理概念,而是具有特定內涵的政治名詞。它指的是西歐發達國家,更準確地說就是歐洲聯盟。在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模式里,東歐和中歐通通都不被視為真正意義上的歐洲。
今年5月1日,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亞等十個東歐國家將加入歐盟,從而正式獲得“歐洲”的身份。從此,歐盟成員國將猛增到25個,其版圖也將向東向北大幅延伸。再過幾年,歐盟還有可能繼續東擴。這個原本只是個煤鋼共同體的貿易小集團,有可能最終變成橫跨歐洲大陸的超級經濟體。
歐盟從最初的原型發展到目前的規模,其間經歷了四十多年。在此過程中,它吸收新成員的條件極其苛刻,時間也相當漫長。可是,對東歐和中歐十國而言,雖然它們申請和談判的過程也同樣復雜,甚至受到有損尊嚴的歧視,但如此多的國家同時獲準加入,這一事實本身就足以表明,歐盟并非是一個封閉和排他性的“堡壘歐洲”,而是一個相對開放、具有包容性的貿易集團。
東擴之后大而無當
這種相對的開放性與包容性,是歐盟的戰略意圖所決定的。歐洲聯合的最終目標,就是要讓眾多國家聯合起來,以“超級國家”的姿態立足于歐洲大陸,以便在全球性事務中與美國并駕齊驅。這不只意味著經濟上的聯合與強大,而且更意味著所有成員國的外交政策渾然一體。
幾十年來,從享有“歐洲之父”美譽的莫奈和舒曼,一直到筆者心目中最杰出的歐盟領導人德洛爾,他們都是堅韌不拔,前仆后繼,以超人的政治膽識和信念主導并推動著歐洲聯合的進程。
然而,在不斷尋求擴大的過程中,歐盟所面臨的障礙似乎越來越多,其野心勃勃的戰略目標也變得越來越遙不可及。
90年代初以前,以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為首的“懷疑論者”,曾試圖修正、甚至讓自己的國家自外于一體化進程。雖然他們的反對言行對歐盟構成了一定程度的阻力,但所引發的關于歐洲前途的辯論卻是不可缺少的。可惜,在撒切爾夫人之后,歐盟內部再也沒有任何強大的牽制力量,結果就使歐盟快速東擴的趨勢一發不可收拾。現在,即使是樂觀的旁觀者,也會對歐盟的未來產生很多疑慮。
很顯然,歐盟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貪大求多,目標膨脹。不可否認,在東歐十國加入之后,現有的歐盟15國將擁有更大的商品市場、更廉價的原材料和勞動力,而東歐國家也將能吸引到更多的資金與技術。
但是,當多達十個窮國加入這個行列之后,原本由發達國家組成的富國集團,其整體實力將被大大稀釋,其發達國家的形象將會沖淡,其短中期目標也必然會受到牽制。總而言之,歐盟在經濟上繼續圖強的步伐將明顯受到牽累。
外交政策更難統一
與此同時,對世界其他地區而言,歐盟擴大之后的外交政策將更加令人關注。
自從誕生之日起,歐盟的成長與定型一直受到法國政治和文化的強烈影響。在外交上爭取獨立和自主,對世界事務的態度和處理方式要有別于美國,這是歐盟外交政策的方向,從中可以明顯看到法國的影子。正因如此,包括中國、俄羅斯和阿拉伯國家在內,國際社會都希望看到歐盟的崛起,希望在國際交往中看到一個完全獨立的力量。
必須承認,自從80年代末以來,歐盟在外交上確實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1992年12月,歐盟各國首腦在馬斯特里赫特峰會上一致同意,所有成員國將執行統一的外交政策,以便用相同的口徑對外說話。可是,兩年之后,在處理波斯尼亞問題時,所謂“統一的外交政策”首次遭到徹底失敗。
從馬斯特里赫特峰會直到今日,長達十年的歐盟外交可以說是乏善可陳。尤為甚者,歐盟的外交政策完全經不起重大事件的考驗。各成員國對美伊戰爭所采取的不同立場不僅證明了這一點,而且還再次充分暴露了歐盟在政治上的致命缺陷,那就是,它很容易被其他大國分而治之,各個擊破。
歐盟在外交上的另一大缺陷,在于缺乏一個能發揮領導作用的核心集團,而目前采用的過分民主的全票表決制,大大增加了各國達成共識的難度,也使歐盟在對外政策上缺乏凝聚力。
在現有15國之內,法德英三國原本可以在外交上起到領導角色,但三國首腦最近在柏林秘密聚會所引起的強烈反彈說明,歐盟內部在外交領域是一盤散沙,任何一個或者幾個國家都不具備一言九鼎的地位。況且,在法德英三國之間,英國永遠是不可靠的因素。
值得中國密切關注
如同在經濟聯合上貪大求多一樣,歐盟在外交上也希望以多取勝,甚至希圖傾整個歐洲之力來顯示自己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對東歐十國的即將加入,歐盟當初就是抱著這種一廂情愿的期待。
然而,在伊拉克戰爭爆發前后,東歐國家支持戰爭的立場和行動,與歐盟多數成員國的反戰態度形成了極大的反差。這一事實對歐盟政治和外交聯合的進程構成了巨大的潛在障礙,同時更使外界與歐盟之間的未來關系心存疑慮。
首先,東歐十國的集體加入,極有可能意味著歐盟在對外政策上將長期處于分裂狀態。波蘭、匈牙利和捷克等國強烈親美的立場,將經常導致它們與法德等國發生沖突。加上英國、荷蘭和西班牙的親美傾向,歐盟未來的外交政策難免會受到美國因素的間接牽制。
假若如此,世界其他國家寄希望于歐盟成為世界一極的期待將會落空。歐盟將無意和無力對美國構成平衡作用,它在國際事務中的聲音將變得越來越小。
其次,在即將加入歐盟的東歐十國中,其當政者對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懷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偏見和反感,其中也包括中國在內。
因此,在中國與歐盟的未來交往中,這些國家有可能成為消極因素。長期以來,歐盟議會的反華色彩一直比較明顯,東歐國家議員的加入是否會增加歐盟議會的反華聲勢,這有待中國方面密切觀察。
來源:新加坡聯合早報 作者: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