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于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持續攀升,以及物價的普遍上漲,“通貨膨脹”成了金融界的熱門詞匯。那么,中國現在是不是已經陷入通貨膨脹?如果物價繼續上漲,貨幣政策方面是否要采取一些措施,比如調高存款利率或存款準備金利率?今年的GDP增長速度會不會因些而放慢?證券市場是否會因此受到影響?帶著這一系列疑問,我們邀請了金融界知名專家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主任王松奇與北京師范大學經濟學院賀力平教授,一起探討通脹形勢下的貨幣政策選擇。
通貨膨脹的經典定義就是“物價總水平的持續上漲過程”,不管是什么因素推動的,只要度量物價水準的指標持續上升,就可以認定經濟體系中已出現了通貨膨脹。
通脹苗頭已現
記者:近期CPI指數持續攀升,央行行長周小川也一再強調目前通脹趨勢已非常明顯。您認為當前的形勢是否就是通貨膨脹?
王松奇:通貨膨脹的經典定義就是“物價總水平的持續上漲過程”,不管是什么因素推動的,只要度量物價水準的指標持續上升,就可以認定是經濟體系中已出現了通貨膨脹,日前周小川行長關于通貨膨脹問題的觀點無可非議。
賀力平:人們通常用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表示一般物價水平的上升或下降。前幾年中國出現了消費物價的下降,人們談論通貨緊縮;與之相對,現在出現了居民消費價格的上升,相應的用詞就是通貨膨脹。當然這不是很接近于老百姓所說的通貨膨脹,因為普通老百姓所說的通貨膨脹可能主要指價格的全面上漲。從目前看,價格水平的上升只發生在某些產品或者某些行業,而另外一些產品、另外一些行業沒有上升。這顯然不能說是一種“全面的通貨膨脹”。但是,作為反映全部商品,或者說影響人們生活的全部商品和服務的一般價格水平指數,現在的確在上升。新數字是2004年1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水平比一年前(2003年1月)上升了3.2%。這是年度的價格上升水平,顯然與幾年前的情況大不相同。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中國的一般物價水平已經上升,或者說出現了上升。
出現這種上升,意味著什么呢?是不是意味著物價水平還會繼續上升,或者停留在目前水平圍繞3.2%上下細微波動呢?這些可能性都存在。國內外眾多因素都會影響中國未來一段時間價格水平的變化,所以說這是一個微妙的問題,目前尚難有定論。
遏止通脹預期更重要
記者:那么,防范通脹的關鍵因素在哪里?為防止通脹苗頭繼續增長,在貨幣政策方面應采取哪些應對措施?
王松奇:世界上有各式各樣的通貨膨脹,首先要區分通貨膨脹的類型并研究其生成機理,然后對癥下藥。從中國2003年物價上漲的原因看,主要有以下幾點:(1)農產品漲價對部分消費品價格上升產生了明顯的推動作用,農產品價格上漲主要由兩個因素導致:一是近年來糧食總產量呈下降趨勢;二是去年國際市場農產品價格明顯高于2002年,近年來中國大宗農產品價格在變動率上同國際市場大宗農產品價格變動率已大體趨同。(2)信貸擴張速度過快推動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超速增長,若干原材料短缺嚴重,價格急劇上升并因大量進口導致國外同類產品市場價格大幅上揚,結果迂回影響許多工業制成品工廠成本并對多種產品形成價格上升壓力。
中央銀行的主要職責就是維護幣值穩定,當通貨膨脹苗頭出現,為了遏制物價上漲的慣性效應,貨幣當局理應作出反應。從中國的實際情況看,農產品的價格上漲無論是因為糧食減產還是源于國際市場大宗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傳遞效應,都與貨幣政策的松緊無關,中央銀行能夠施加影響的只能是商業銀行的信貸擴張速度及與此相關的部分行業過熱和生產資料價格大幅上漲等問題。
2003年6月,中央曾出臺過針對房地產信貸問題的121號文件,這是一個窗口指導性措施。事實證明,其收效并不十分顯著。由此看來,2004年中央銀行在以抑制信貸過速擴張為調節重點的貨幣政策操作實踐中,似乎應當另想一些辦法,如在利率或存款準備金率方面采取一些新的動作等等。
賀力平:各種物品和服務價格水平的變動是隨著經濟的增長,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增長,隨著技術的變動,隨著貿易開展等等不停地出現的,這是市場經濟生活中一個非常自然的現象。但是,如果出現其他一些因素影響價格總水平的上升,尤其是異常的變動,那么往往需要一定的宏觀經濟政策調整。
在宏觀經濟政策中,貨幣政策或者說中央銀行所掌握的各種政策工具,能夠起比較大的作用。在這里,應該說明一個重要區別。過去流行的一個說法是,中央銀行采取緊縮性的貨幣政策來防止通貨膨脹。這一般或粗略地來說,是對的。但是,應該承認,最近20多年,國內外經濟學界圍繞通貨膨脹經過反復研討得出的一個重大成果是,貨幣政策調整不僅僅是需要采取緊縮措施去治理已經出現的通貨膨脹,這樣做屬于一種比較簡單的、線性的、甚至可以說是原始的貨幣政策。
新的貨幣政策原則從根本上說是預防或者逆轉通貨膨脹預期。現代經濟條件下,通貨膨脹預期才是推動通貨膨脹最基本的因素。也就是說,只要社會公眾普遍形成了通貨膨脹預期,哪怕是在通貨膨脹較低的水平上,或者說價格上升速度還比較慢的時候,通貨膨脹也勢必到來。如果通貨膨脹預期較小較弱,貨幣政策可能會很有作為,而且可以起到扭轉通貨膨脹預期的作用。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是談論一個高程度、大范圍的通貨膨脹現象的話,貨幣政策所應對的對象就是社會公眾的通貨膨脹預期。如果通貨膨脹預期形成了,價格水平出現持續不停的爬升,貨幣當局只能采取很簡單的對策,那就是全面收縮的措施。
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可以有多方面的含義。它可以意味著所有政策性利率水平的上調,所有信貸擴張被限制,所有基礎貨幣的發行被中止。這只是在極端的情況下才出現的。目前的情況很不一樣。貨幣當局所面對的很可能是帶有某種不確定因素的、輕微程度的通貨膨脹預期。對待這種新情況,貨幣政策取向進行必要的調整是必要的。
政策與經濟“預測競賽”
記者:最近有人建議央行調高存款利率或存款準備金率,您如何看待這一問題?考慮到利率調整的時機問題,您認為利率調整是否會使人民幣升值壓力進一步加大?
王松奇:在中央銀行手中,有價格型工具、還有數量型工具。價格型工具作用機制復雜,傳導過程曲折;而數量型工具作用機理簡單,傳導過程簡捷。到底選擇哪一種工具,全看調節的緊迫程度和目標的預期值域。
為適當抑制商業銀行的信貸過度擴張及降低擴張中生成的金融風險,我們似乎可以在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之間進行根據選擇。變動利率一般要以實體經濟部門中企業資金需求有充分的利率彈性為前提。從2003年的情況看,鋼鐵、電解鋁、水泥、房地產開發都成了厚利行業,在這種情況下,些許的貸款利率提升在這些行業的成本支出中可以忽略不計,因此,靠利率這種價格手段無法達到宏觀調控的預期目的。看來,現實的選擇只能是運用行政性手段和數量型手段相結合,在行政手段的運用上,中國的監管當局早已駕輕就熟,問題在于選擇什么樣的數量型手段。
在各個商業銀行存在資本、資產、經營狀況及風險差異的情況下,從中國國情出發實行差別存款準備金率不失為一種明智選擇。
賀力平:利率調整指的是政策性利率的調整。事實上,如果人們已經形成了一定的通貨膨脹預期,那么市場利率水平已經在發生變化了。從最近幾個月國內貨幣市場,包括國債發行市場、資金拆借市場以及一些新的證券發行價格的行情,都可以看出,中國的市場利率水平已經出現了一些變動。引起這些變動的主要原因是市場的參與者,金融機構及投資者們已經考慮到了未來通貨膨脹可能有一定不確定性。他們在接受、買賣這些資產和金融工具時候,形成了對買賣有關金融工具、金融資產新看法和新的回報要求。但我們說政策性利率水平,尤其是那些直接由中央銀行來確定的存款利率、貨款利率、再融資利率、貨幣市場回購利率等等,還沒有動。顯然,貨幣當局希望要穩定目前資金市場的情況,沒有到必須調整的時刻。
不用說,利率是貨幣當局應對通貨膨脹或通貨膨脹預期的一個極重要的工具。這個工具一直在貨幣當局口袋里,隨時隨地可以使用。不能排除這個工具在今年或者說明年不使用。它的使用取決于貨幣當局的判斷,即要判斷人們是怎么看待價格水平的變動、看待經濟的走勢、看待國內外的經濟環境等等。綜合考慮這些經濟因素,不能說現在就應該調整利率。整個形勢是變動的,貨幣當局也要動態地形成新認識和新判斷,而且是科學的判斷。很多時候需要去預測新形勢,與經濟環境進行某種“預測競賽”。
可補充說的一點是,目前國內的利率水平比較低,尤其是政策性利率水平較低。如果出現一定程度的通貨膨脹及預期,貨幣當局如果需要調整利率也相應是比較小的幅度。
至于利率調整會不會影響人民幣的匯率,這需要看國內利率水平與國外的差距,以及它們在未來一段時間的變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還要看套利資金的跨境流動性)。中國目前的利率水平與國外的差距并不是很大,也就是說國內的利率水平與國際市場并沒有突出差距。如果多少有些利率差距會對一些資金持有者的資金流入決策有影響的話,這種影響肯定也是較小的。此外,對資金跨境套利者而言,他必須考慮的一個重要風險因素是國外利率水平變動的可能性。比如,北美的利率水平目前也處于一個不確定時期。美聯儲有可能是在今年晚些時候上調其政策性利率。因此,中國上調利率現還沒有受到一個很明顯的國際環境制約。
信貸收縮不會傷及股市
記者:信貸收縮和產業結構調整,會對2004年股市和債市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王松奇:中國的股市和債市行情與信貸收縮和產業結構性調整并不存在明顯的千篇一律的正相關關系,股票和債券行情對利率變動反應靈敏,對數量型貨幣政策手段反應不太靈敏。中國資本市場的景氣狀況,一取決于政策層面的支持和改革動作,二取決于資金層面,三取決于市場參與者的信心。至于信貸收縮和產業結構調整并不一定和股市債市上的金融產品發生直接聯系。例如,有人擔心信貸收縮資本市場的資金會不會受到影響,我認為不會,原因在于,中國現有的從實體經濟循環中游離出來的貨幣存量就足以支撐股市和債市的長期穩定發展。龐大的居民儲蓄、企業手中的游資及分業經營模式下銀行和保險公司的過剩資金都是中國資本市場潛在的貨幣支撐因素,這些因素從存量意義上說決不會因為2004年的信貸收縮和產業結構調整政策的出臺發生下行變化,相反,其數量還會繼續增長,只是增速與2003年比可能會有所下降罷了。(來源:證券時報 有刪節 作者:周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