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北海道的日本自衛隊的基地里,一隊隊神色凝重的自衛隊員穿著迷彩服列隊登上巴士,準備出發飛往伊拉克南部城市薩馬瓦,完成戰后五十多年來首次攜武器“出兵”外國的任務,士兵們的家屬扶老攜幼,揮起著大大小小的黃手帕、黃絲巾,祝福自己的親人平安歸來。—我看到電視鏡頭轉向隊中的一位扎著羊角辮的四、五歲女孩子,她哭著說:“爸爸要去伊拉克,我好傷心啊!”那一幕場景,我相信要使許許多多的日本人看得揪心啊!
夢寐多年“派兵海外”
然而,有人歡喜有人愁。小泉純一郎首相大概要開懷大笑,因為他終于完成了一個人生里程碑式的計劃,實現了他夢寐多年的夙愿—“派兵海外”。在以他為首的日本自民黨的右翼的心中,念念不忘的是,日本不應當只是一個經濟大國,還應當成為能左右世界政局的政治大國。
按照另一個日本政治家小澤一郎的說法,就是日本自戰后一直與其身份不符,不能成為一個“普通國家”。所謂“普通國家”就是可以擁有名正言順的軍隊,可以派兵海外,參與國際紛爭的軍事解決。但是,日本在一九四五年戰敗之后所制訂的《和平憲法》卻規定:“永遠放棄以國家發動的戰爭、武力威脅和行使武力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為達前項目的,不保持陸海空軍及其它戰力,不承認國家交戰權”,等等。所以日本的海、陸、空都只有自衛隊、海上保安廳之類的名稱。雖然這二十多年來,日本靜悄悄地擴充軍備,每年投入的軍費實際上是亞洲第一,這早就引起亞洲鄰國的關注,尤其是受過其侵略的日本周邊國家的警惕。
日本派兵海外,說的是為了重建伊拉克盡一份責任,但鄰國的人們眼中,映出的卻是當年皇軍出征的夢魘。長達數十年間,因為有一道《和平憲法》限制了日本成為一個軍事強國的可能,這就使得右翼政治家們屢屢欲以修改《和平憲法》為能事,企盼將自衛隊正名為“國防軍”的夢想早日付諸實現。
反對之聲疊出
“派兵海外”與修改《和平憲法》因而便成了雙響炮。因為在這部《和平憲法》的第九條中,明確規定了不容許日本在國際糾紛中使用武力,并且禁限日本擁有海、陸、空部隊。
派兵攜帶有裝甲車、反坦克火箭發射器、機關炮等武器出征尚在戰亂中的伊拉克,這激起了日本國民的反對,輿論調查的結果表明,反對派兵海外及對此持慎重態度的人數高達百分之九十,支持盡快派遣的僅占百分之七點五,日本政黨中,支持與反對者也是涇渭分明。上述的小澤一郎本是力主派兵海外的高調者,如今當了民主黨的副黨魁,民主黨反派兵,他也就暫時“收聲”,而與自民黨聯合執政的公明黨內部也有人反對。就連即將派赴第一線的自衛隊的官兵也大都是疑慮重重。
我看過日本電視臺的專題報道,那些士官們認為:自衛隊就是保衛自己的國家,赴伊拉克究竟為誰而戰呢?在甚么情況下才可以開槍開炮自衛呢?在修憲未達成之前,派他們出兵海外又是否違憲呢?凡此種種,苦惱一大堆,可以說是看不到士氣高漲,而是勉勉強強,硬著頭皮去也,那一條條揮動著的黃手帕,恍惚成了沉重的呼號,教人想起的是杜工部《兵車行》中婦孺老幼的哀哀之聲。
冒天下之大不韙
這邊廂,日本自民黨大會通過修改《和平憲法》,冒天下之大不韙地將“參拜靖國神社”寫入其黨綱,為小泉純一郎的年年參拜靖國“正名”。另一邊廂,小泉又辯解派兵伊拉克絕對不是讓日本士兵去打仗。但如果死了人怎么辦,據說政府要給陣亡者每人一億日圓的撫恤金,這金額不可謂不高,比起當年侵華皇軍的陣亡者可說是天壤之別。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否?請拭目以待。那部向世界鄭重承諾“永不再戰”的《和平憲法》也到了名存實亡,不,是正式撤銷的時候了!
日本下一步怎么走?這是亞洲鄰國越來越關注的新動向,盡管小泉口口聲聲說:“日本不會再侵略他國”,但他一邊屢屢參拜靖國神社,向戰犯神牌叩拜,一邊卻又雄心勃勃地“揮軍”西進,不免令人心生狐疑。“壯行”會上,他祈祝士兵們平安歸來,卻不見他掏出黃手帕來,他記得的只是他的“歷史使命”—“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其它人的生命哪比得上這事重要?!(香港文匯報 作者:孫立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