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31日電 英國金融時報今日發表評論文章寫到,在迎接明年大選之際,“敲打中國”成了美國政客們不疲的“事業”,其踴躍程度不亞于二十年前的“敲打日本”。
他們的論調是:快速增長的中國經濟,以不到美國十分之一的工資水平和人為壓低的匯率,正在不公平地迫使美國工廠倒閉,剝奪成千上萬美國工人的職位。據稱,日益膨脹的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就是證據。
文章還寫到,中國官員和分析師爭辯說,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是一種特殊情況,因為中國對好幾個亞洲國家有貿易逆差,其進口增長快過出口增長,而進出口貿易總額正趨于平衡。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預計,即便調整了人民幣匯率,也未必能增加從美國的進口。他指出,中國對美出口多數是勞動密集型產品,美國本來就很少生產這些產品。
林先生補充說,美國和日本抨擊中國的理由是錯誤的。“我認為他們只是想找一個替罪羊,自己有麻煩,就怪罪到人家頭上。”
文章評論指出,中國并不是一個只出不進的貿易壁壘,相反,中國經濟對外來經貿合作與投資保持開放,并全面融入全球貿易體系,其開放程度遠遠超過日本及韓國在相似發展階段的情況。
近期,美國駐華大使雷德在香港的一次發言中,抨擊中國未能履行其加入世貿組織時所作的各項承諾。在華盛頓本身不愿遵守世貿規則,撤銷對進口鋼材征收非法關稅的背景下,此種論調不能令人完全信服。
文章指出,中國對美國方面批評的回應,基本上是克制和低調的。北京也提出采購更多的高價值美國產品,以縮小雙邊貿易盈余。
當美國大使雷德被問到逆差是否有可能反映了美國的缺點,而未必是中方的不公平競爭時,他回答道:“中國的進口增長率為40%,美國在其中占了26%。我的確很有成見;作為一個美國人,我無法相信我們不懂得如何競爭。”
文章最后指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夢奎引用亞洲開發銀行的研究結果指出,中國有望在2010年成為亞洲最大的出口國,但很快就將在2005年就成為亞洲最大的進口國。“中國在最近的將來出現(貿易)逆差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他說,“但我們對此并不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