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國最古老的樂器古琴入選聯合國“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成為繼昆曲之后中國的第二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保護。
古琴在北大
《公約》中的“保護”,指對遺產各個方面的“確認、立檔、研究、保存、保護、宣揚、弘揚、承傳和振興”。北大古琴社的社員們,或許并沒有特別覺得自己是一種文化遺產的“傳承者”。
2001年深秋,北大哲學系的李虎群、韓國留學生賈鉉等人發起成立古琴社,在校園里擺一張破桌子,放一張古琴。有人過來看:“你們這古箏不錯啊。”很多人不能分清古琴和古箏的區別。賈王禹鉉在臺灣輔仁大學求學期間接觸到古琴,為了更好地學習古琴,他放棄了在輔仁大學免試讀博的機會,投考北大的哲學博士生。在北京他找到了中國琴會會長吳釗先生,跟隨他學習古琴。李虎群聽說有個韓國人在彈古琴,好奇之下找上門去,聽琴聊天。“聽到琴聲就是想學,古琴本身有這樣的魅力。”李虎群也開始拜師學琴,后來更著手興辦琴社。
北大古琴社的成員現已超過400人,包括來自美、德、日、韓、馬、泰等國家和港臺地區的社員。會彈琴的社員已有50余人,大都是通過琴社的介紹,師從不同的琴家。每周日下午,琴社有一次“雅集”。大家聚集在一起,會彈琴的切磋技藝,交流從各自老師那里學到的東西;不會彈琴的則聆聽琴曲。
11月的一天,北大新聞系大一學生陳菲芝背著一張琴來參加“雅集”。這把琴是琴界捐獻給北大琴社的8張古琴之一,屬琴社公有財產。這些古琴價值都在七八千元,而市場上古琴的價格從3000元到2萬元不等。由于一直對民樂感興趣,陳菲芝剛入學就加入了古琴社,隨后決定學琴。她去吳釗先生家學習了一次,學會了右手的一個指法。
琴社不斷壯大固然可喜,但賈王禹鉉對古琴的推廣有自己獨特的看法。“推廣也沒用,懂的人才喜歡。古琴傳了3000多年,到現在一直沒有多少人彈琴,每個朝代只有極少部分的人彈琴。”他舉唐代劉長卿詩“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說明這樣的情形。“喜歡的人可以學,但轟轟烈烈的推廣就不值得,也不應該這樣。”
誰來打譜?以誰為準?
古琴“申遺”成功的消息見諸媒體,如何“拯救、保護”,更加成為專家學者與部分民眾關心的問題。申報執行方中國藝術研究院在申報過程中,需要向聯合國提交一份具體的10年計劃書,但當記者就此咨詢,藝術研究院的工作人員稱該計劃書“相當復雜龐大,不便公開”。
對古琴藝術的民間現狀,中國琴會會長吳釗先生非常滿意:“現在的潮流是可喜的現象。與美術界差不多,在經過一段時間強調強刺激之后,人們正在回歸到中國傳統的、平靜的藝術風格上。”至于古琴藝術的研究和保護,現在的問題是:“傳統到底是什么?”
古琴自古是以口傳身授的方式沿承,沒有固定規范的教學形式,并且古琴演奏流派眾多,同一曲目有不同風格、不同版本的演繹。這給項目式的研究和保護帶來難題,因為打譜是總結和研究的必要手段,但誰來打譜,以誰為準?“打譜可做,但不是人人可做。”吳釗認為在這個問題上,琴界內可能意見不同。也就是說,保護和拯救的對象尚不明確。
昆曲在兩年前成為中國首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保護,但北大“京昆古琴研究所”所長樓宇烈教授認為,至今對昆曲怎樣作為一個文化遺產來保護,看法還是很不一樣。“有的說,發展就是硬道理,要發展、要普及、要適應群眾的口味。你也不能說他不對。但是我們的宗旨是不是要讓它成為這樣?沒有‘遺產代表作’這樣一個稱號,有時候還能默默做一些事情;有了這樣一個稱號,大家都一窩蜂地來趕這樣一個時髦了。最怕的是,大家重視了就要強調把它現代化。”
對“遺產保護”的認識不統一,樓教授認為是目前保護工作最大的難題。“如果大家都可以并行不悖,都可以包容的話,也還問題不大。問題是現在已經有了行政命令和權威的口吻,這就很麻煩了。像我們這樣的研究就很難得到經濟上的支持。”
讓熱愛的人去熱愛
賈王禹鉉提到韓國文化傳承的措施與現狀:對需要保護的傳統音樂等藝術形式,由國家定為“無形文化財”,“培養出一個大師級的人,給他薪水,給他研究費,給他傳承費,培養出幾個學生。其中最厲害的學生,再給他研究費,他的老師死了,就由他來傳承。學術上面,每個大學幾乎都有國樂系。日本就更不用說了,小小的一個東西就保護得不得了。中國還沒那么著急的樣子,我覺得以后肯定會這樣的。”
北京制琴師王鵬的看法更加“另類”:“用申報文化遺產成功來推動古琴傳承,這種想法有問題。我覺得申報成功只是讓更多人分清什么是古箏什么是古琴,傳承和發展還是靠做的人、教的人。”王鵬是沈陽音樂學院民族樂器制作專業1987屆僅有的兩名學生之一,他的那位同學已經改行。他說自己是全國惟一科班出身的制琴師。王鵬自己最愛的樂器是古琴和小提琴:“它們的結構最合理,音色很美。靠自身的結構,它們就能夠傳承下去。”
“聽過古琴,其他的音樂我就聽不進去了。”制琴、彈琴,沉浸在自己至愛的聲音中,王鵬的生活簡單而滿足。人與樂器聲音的“性情相投”,是最重要的前提。對刻意推廣形成古琴學習風氣他并不看好。“成了風氣,魚目混珠的情況就會很多,當然過幾年也會退去,因為有的人會發現自己并不適合。”在王鵬看來,古琴的理想存在狀態不是搞成大型民族樂隊登臺演出,不是賣票;是熱愛的人在茶館或書院,以古琴、箜篌、阮、塤和簫合奏“雅樂”,讓中國傳統的“貴族音樂”呈現它本來的面貌。
王鵬憑案撫琴,一曲《平沙落雁》,輕微淡遠,中正平和,確實是與凡俗無關的聲音。
來源:南方周末 作者:李宏宇 黃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