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29日電 財經時報報道說,據公開報道,今年至少有40位專家學者走進中南海,就各自的研究領域向政治局委員們進行了講解,或為政府決策提供了咨詢。
自去年12月至今,整整一年的時間里,中共中央政治局組織了9次集體學習,國務院也組織了3次專家學者座談會。根據公開報道,至少有40位專家學者走進中南海,就各自的研究領域向政治局委員們進行了講解,或為政府決策提供了咨詢。
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經濟研究所所長的蔡昉長期關注貧困問題和擺脫貧困的途徑,曾多次深入到最基層進行調查研究。他從農業經濟學入手,進而研究經濟發展戰略和改革策略問題、地區經濟增長問題、流動人口問題、勞動就業問題等。
在今年3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舉行的第三次集體學習中,蔡昉與另一位著名勞動經濟學專家、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曾湘泉教授一起,就世界就業發展趨勢和中國就業政策研究這一題目進行了講解,并提出了他們的研究建議。
“我們提出的建議是:解決就業就必須鼓勵創業。”在接受《財經時報》采訪時,蔡昉回憶道,“中共中央政治局進行集體學習時傳遞的信息是,再就業與創業需要被重視起來,而且需要大力推動。”
值得一提的是,至少有四位專家學者今年至少兩次走入中南海,或出席政治局集體學習、或出席國務院座談會建言獻策,他們分別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余永定、中國科學院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常務副院長薛瀾、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所長陳東琪。
今年1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進行第二次集體學習,學習內容是世界經濟形勢和中國經濟發展。主要研究國際金融、中國經濟增長和中國宏觀經濟穩定問題的余永定研究員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跨國投資、產業經濟、經濟發展的江小涓研究員一起,就當前世界經濟形勢、世界經濟發展中的若干新趨勢和新特點以及中國經濟的發展,向政治局委員們做了講解,并提出了有關建議。
而今年10月20日國務院召開為期一天的座談會,就今年以來的經濟形勢以及第四季度和明年的經濟工作而聽取經濟界部分專家學者的意見和建議,余永定也有出席,他同周正慶、吳敬璉等另外10位專家學者,就今年以來經濟運行情況、取得的成績、存在的問題,以及加強農業、擴大就業,搞好宏觀調控,轉變政府職能,進一步做好金融、財稅工作,制止低水平重復建設、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擴大開放等問題發表了意見,并對做好今年第四季度和明年經濟工作提出了建議。
“邀請專家學者講課也好,進行決策咨詢也好,肯定有其合理的因素,而且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社會工作系副教授葛忠明對《財經時報》評價說,“在國外,在中國歷史上,都有類似的制度,只不過形式不太一樣。”
在美國遭遇“9·11”恐怖襲擊之后,蘭德公司(RANDCorporation)不久即幫助美國政府制定了反恐戰略與計劃。作為國際戰略研究機構,“RAND”是英語ResearchandDevelopment(研究與發展)的縮寫。這個成立于1948年的非營利性研究組織,主要對美國國家安全和公共福利方面的各種問題進行系統的跨學科的分析研究。而綜觀中國的歷史,戰國時期盛行的“門生”,即與此相近。
葛忠明認為,與美國的做法相比,中國目前的決策咨詢制度,最多算是“半制度化”或者“類制度化”。所以,下一步的制度化探索顯得尤為重要。當然,制度化并不意味著一定要模仿美國成立類似于蘭德的公司。
其實,并非葛忠明一人有此觀點,首都社會經濟發展研究所的辛向陽博士早些時候接受《財經時報》采訪時,亦提出了建立政府咨詢業的觀點。
“事實上,從國務院到各個部委都有自己的專家組,但它們的問題在于,跟政府關系太過緊密。”葛忠明提出,任何一個政府在作出決策時,或許都存在這樣的情況:并非是針對客觀事實,更多的可能是從政治、價值以及倫理的角度出發。“需要解決的是,決策者到底傾聽的是哪一種聲音,形式上的、表面上的,還是客觀的、準確的事實”。(張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