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十一月二十四日電(記者黃少華)昨日順利完成的香港第二屆區議會選舉,占據了今天出版的所有香港報紙大量版面,在報導投票情況的同時,亦對投票結果作出不同的解讀。許多報紙均表示,投票率的提高,要求區議員們更加認真地履行職責,關注民生,以不負民望。
文匯報社評說,投票率的大幅提高,顯示社會的公民意識增強。越來越多的市民關心社區事務和區議會的工作,對于將來推動社區發展和特區政府改善施政,都有積極的意義。
該社評認為,這次區議會選舉結果錯綜復雜,難以一概而論。許多長期扎根社區、真心誠意為市民干實事的人士當選為區議員,顯示廣大選民認同區議員最需要關注改善民生的問題,那些具有扎扎實實工作成績的候選人,因而贏得選民的支持和擁戴。同樣不可忽視的是,也有多年服務區內居民的現任區議員,被毫無地區工作政績的“空降”政客搶走席位。其實,這正是反映了香港社會過于政治化的一種現實。
大公報的評論說,投票人數的增加,有力說明區議會在本港建制中仍然是一個受到民眾歡迎的、不可代替的重要角色。
東方日報說,特區市民雖然因“七一”而更踴躍投票,但絕大部分都只是為了選擇可以在地區事務上代表自己的人。一些傳媒進行的街訪顯示,選民重視的是候選人是否真的能夠幫助選民,是否長期扎根當地,經常在區內做事。候選人屬于哪一個政黨,卻并非他們首要的考慮。
太陽報說,選民除了受政治氣候影響,關注候選人在地區辦事的政績相信同是要點;選民并不完全自外于政治爭拗,“政治明星”某一程度或許也左右投票意向,但民生議題、候選人政綱內容對投票抉擇也有決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