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24日電 香港商報今日發表評論文章指出,內地與香港簽署更緊密經貿關系協議后(CEPA),香港有關制造業和服務業正積極部署,準備全面開拓內地市場。目前的CEPA內容是單向的,主要精神是內地降低“門檻”,以支持更多香港商家去內地拓展業務。但與此同時,內地也應允許更多商家、更多的渠道來港經營,令更緊密關系安排雙向進行。
文章稱,內地商家廣泛進入香港經貿領域,不僅可刺激香港經濟復蘇,并能提高內地企業的國際化水平,推動更多的內地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創造內地、香港雙贏局面。
文章分析香港市場適合投資的優勢時稱,香港現在年均GDP為13000億港元,人均GDP近20萬港元,本身是一個非常大的本銷市場,每年可大量吸納世界各地的貨物。香港又是一個旅游勝地及商務活動密集的地方,每年來港的各類游客和商務客達數千萬,形成一個相當大的消費市場,也帶來大量的商機。此外,香港無關稅壁壘、實施低稅制、有健全的金融體系、理想的法制環境、牢固的產權觀念、公平的競爭機制,這些都有利于外國投資者來香港投資,自然也十分有利內地商人來港發展。尤其是中國入世后,中國企業希望加快國際化步伐,加快融入國際社會,來香港設點經營是一個最快捷、最現實的途徑。
實施更緊密經貿關系的雙向投資,支持更多大陸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先行來香港經營發展,既能刺激香港經濟復蘇、緩和香港失業狀況,又能積累國際化經驗,提高“出洋”水平。更重要的是,內地企業大量來港設點經營發展,可充分利用香港既有的廣泛國際市場網絡,推動更多的內地產品走出世界,對加速中國經濟融入國際社會,有十分現實的意義。
文章還指出,在相當多內地經營者心目中,仍認為來香港經營發展會成本高昂。仍認為香港是“尺土寸金”、工資太高、得不償失。然而,香港的實際情況是,經過金融風暴后,香港的經營成本已大大降低。
經過20多年的發展,目前內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已大大提高,并已逐步形成不少自己成功的經營特色。近幾年來,很多內地品牌暢銷國際市場,不少內地經營模式如“溫州模式”、“義烏模式”、“蘇州模式”在各地廣為推廣,起到很好效果。事實上,一些成功經驗其實很值得香港學習,也有很大的推廣空間。
近年來,上海“小南國”、杭州“張生記”等飲食品牌在香港成功落戶,很受市場歡迎。“國美電器”的銷售模式在香港成功推廣,也頗為港人所接受,表明內地已經具有不少成功的經驗和產品可以在香港推廣,也具備了推出國際市場的條件。
文章最后建議指出,加快實施內地與香港更緊密關系的雙向發展、鼓勵、支持更多具備條件的內地企業來港發展,是未來兩地經貿合作將面臨的重大課題。現在實施的“自由行”,惠及的只是旅游業,建議內地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實施“商業行”、“商務行”為有志來港經營、投資、洽商、合作的內地商家,創造更方便、輕松的來港條件,并在簽證及外匯管理方面充分配合。而香港方面,政府要考慮如何方便內地企業家在港逗留,商界則要重視如何把內地成功的經驗和管理模式引來香港,協助他們把產品和生產推出國際市場。(李秀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