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1月初開始,中日雙方正在齊齊哈爾富拉爾基區托管庫緊張作業,封存銷毀侵華日軍遺留化學武器。此次行動得到兩國政府高度重視:日方派出33人的專家組,中方也派出百余人在現場協助,整個作業區有150多人,將共同處理當地托管庫內的724顆化學炮彈。無論是參加作業人數,還是處理化學武器數量和品種,都是規模最大的一次。
特制帳篷能夠濾毒通風
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城區邊上,這片荒涼的灰色建筑毫不起眼。警衛人員很早就示意汽車慢行,他們胳膊上佩帶著“警衛”的紅袖標,身穿類似于工作服的藍色服裝,神情嚴峻,不茍言笑。
在工作區,軍用迷彩帳篷整齊地排列著,帳篷前分別標示著“包裝材料”、“器材庫”等字樣。污染區內身穿防化服、頭戴防毒面具的工作人員正在有序地工作。與工作區不同的是,污染區的帳篷周圍搭建了1米多高的沙袋防爆墻。
據介紹,污染區內的帳篷是一種特制的密閉帳篷,里面是負壓的,還配有濾毒通風設備,外面的空氣能進去,里面的空氣不能排到室外,即使出現毒氣泄漏也不會造成對周圍環境的污染,可以有效防止毒氣泄漏對人造成傷害。
工作人員每隔2小時就需換班
來到標有“開封點”的帳篷里,一名工作人員從裝有鋸末的木箱里小心地取出一枚毒彈,輕輕地放在操作臺上,由日方技術人員進行封存作業。日方專家先在彈身上書寫編號,放在地上進行外觀鑒別和拍照,有些需要進行X光鑒別。之后,中方協助團工作人員對這枚毒彈進行密封。先用一個白色布袋將毒彈包起;然后,用錫箔袋進行第二層的防護,抽盡袋內的空氣,進行密封真空包裝;再將密封好的毒彈套上黑色的膠圈樣的一種緩沖材料,用膠帶纏好放進特制的綠色鋼管內。最后將鋼管放入帶有編號的紙箱內,整個過程有條不紊,秩序井然。
從污染區出來時,所有人員都要在洗消室,走過裝消毒水的4個大盆后才可以脫去防護服和防毒面具。從污染區出來的工作人員告訴筆者,他們每隔2小時就要換班,這是從安全角度考慮的。
閉路電視隨時監控封存現場
在工作區的警備室里,3名工作人員正在電視墻前,嚴密地監控著整個作業現場。據介紹,為了能隨時掌握作業進度和了解污染區情況,在中日雙方指揮部內架設整個作業現場閉路電視系統,隨時觀看封存現場的進展情況。
電視墻由6個屏幕組成,每上下兩個屏幕是一個線路,共三條線路。在這里可以清晰地看到作業現場,幾名身穿防護服的工作人員正在封存化學炮彈,攝像頭拉近焦距,可以看到特制鋼管上的編碼。監控人員一邊注視著屏幕,一邊告訴筆者:“這套監控系統可以同時將圖像傳到中日雙方指揮部,以便做出最快的反應。中日雙方還詳細制定了應急救援措施,一旦有緊急突發事件,將在最短時間內進行救援。”
據介紹,這次作業將持續至12月初,這些封存完畢的日本遺棄化學武器,將繼續存放在齊齊哈爾托管庫內,由專人看管,以備將來統一銷毀。(解放軍報/王茜、陳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