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17日電 據蘭州晨報報道,國家助學貸款,這項原本旨在幫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為國家培養更多人才而誕生的借款方式,在甘肅省實行近3年后,竟出現了令人尷尬的局面——這些貧困大學生走上社會以后,主動還貸的竟寥寥無幾。有關專家指出:大學校園中的這種誠信缺失現象若繼續存在,將會對社會產生極其消極的影響。
尷尬:主動還貸者很少
甘肅省的國家助學貸款是從2000年開始發放的,據有關人士介紹,截至2003年9月底,全省高校獲得貸款的大學生已接近1萬名,貸款余額達5406.43萬元。其中,不少學生已畢業進入還貸期,但實際情況非常令人遺憾。蘭州市銀行負責這項貸款業務的人士透露說,該行于2000年就開始發放助學貸款。但還款情況卻令人難以接受。其中,某高校的201名大學生,畢業后竟無一人主動向銀行告知其聯系方式。
另外一家銀行目前已為3451人發放了這項貸款,其中有3人已進入還款期,但至今銀行還沒有收到一分錢。
算賬:償還貸款并不難
如此高比例的違約事件發生,是不是說明這些貧困生在走向工作崗位后,無力償還這筆貸款呢?
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算了這么一筆賬,他表示,依據甘肅省的實際情況,一般的貧困大學生會選擇每學年貸款3000元人民幣,按本科生四年大學下來,貸款總額為12000元,當他踏上工作崗位后,要在4年時間里償還這12000元本息應該是不成問題的。
由于該貸款所產生的利息國家補貼一半,如果平攤在每個月中,每月只需償還300元左右就可以了。
所以說在工作后無力償還是說不過去的。
后果:銀行減量投放
蘭州大學的貧困學生從2000年開始申請辦理國家助學貸款,截至目前,全校共有2030人獲得了該項貸款,合同總金額達2320萬元,實際發放1428萬元,幫助這些因經濟困難無力支付學費而面臨輟的學生走出困境,這表明,國家助學貸款發揮的作用是巨大的。然而,據該校一位負責人介紹,現在的情況卻有了一些變化,貧困學生能取得貸款的人數少了許多。
這位負責人指出,目前蘭大還沒有到還款期的學生,因此暫時不存在違約的問題,但是其它省市越發凸顯的助學貸款信用危機,卻讓銀行不得不小心翼翼,投放的貸款金額減少了許多。
原因:惡意不還所致
為什么國家助學貸款“有借難還”的現象屢屢出現呢?
記者了解到,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大學生在工作后具有償還能力,但就是惡意不還貸款。銀行人士表示,有些學生畢業后去了外地,并頻繁更換工作,這部分學生若不主動聯系的話,銀行是很難掌握他們行蹤的。要解決這種問題,就要盡快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對于有失信紀錄的學生,商業銀行不再向其提供任何形式的貸款。另一點是,確有部分學生畢業后沒有及時找到工作,造成無力償還貸款,這就需要政府盡可能地多提供工作崗位,使之學有所用。
學生:惡意逃避為少數
小王是蘭州師專一年級的一位學生,家境不太好的她今年申請獲得了國家助學貸款2000元。
11月13日,在談話中她向記者表示,大學生工作后是完全能夠還得起貸款的。
至于一些學生畢業后不與銀行聯系,很有可能是還沒有找到工作,這些人遲早會還上銀行貸款。她說,相信只是在個別學生身上存在惡意逃避貸款的現象,畢竟大學生代表社會的一個階層,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講誠信是他們應具備的素質。
教師:申請方式應改革
作為蘭州師專辦理國家助學貸款的一位負責人,張老師在該項貸款的申請方式上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她說,現在的國學助學貸款是在學生入校后辦理的,若是能憑自己的錄取通知書在所在地辦理國家助學貸款,即便銀行不能和學生本人取得聯系,也能通過其家人了解到其畢業后的工作情況。
專家:誠信缺失莫小視
“這是一種誠信缺失現象”,在談起大學生畢業后不及時歸還銀行借款問題時,西北師范大學專門從事社會學研究的賈老師這樣說。他表示,欠債還錢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據他了解,有些學生存在一種僥幸心理,即認為自己有可能躲過銀行追款。賈老師指出,長此以往,社會道德建設和法制建設的進程將會受到嚴重挑戰,并會惡化社會風氣。他還表示,個人沒有了誠信,整個社會的發展都會遭受嚴重影響。
國家助學貸款簡介
據介紹,國家助學貸款是由中央和省級政府共同推動的一種信用助學貸款,由國家指定的商業銀行負責發放,對象是普通高等學校中經濟困難的在校全日制本、專科學生(含高職生)、研究生和第二學士學位生。國家助學貸款的主要優惠政策,一是無需經濟擔保,二是由中央或省級財政貼息一半。按規定每人每學年貸款數額最高不超過6000元。(蘭州晨報/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