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22日電 最新一期《瞭望》周刊發表文章稱,科技部辦公廳副主任梅永紅認為,十六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是繼1985年中共中央發布的《關于改革科學技術體制的決定》以及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之后,科技體制改革的第三個里程碑。
在梅永紅看來,這三個里程碑式的決定,前兩次都是自下而上微觀層面的改革,而這次的決定涉及面更大,更宏觀,更深刻,影響面也更大。
他認為,在某種程度上,自下而上的微觀的改革已經完成,而十六屆三中全會在有關科技工作的宏觀調控、軍民結合,以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融合問題上實現了突破。這三個方面都是多年來困擾科技發展的重大體制性障礙,今后的若干年內若能在這三個問題上取得一些進展和突破,它帶給中國科學界的發展將絕不只是未來幾十年產生哪些成果,為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作出哪些貢獻的問題,而是涉及到整個中華民族的生存,涉及到我們到底以什么樣的姿態立足于世界,如何參與國際競爭的問題,“意義非常重大”。
突破一:加強科技宏觀調控。
梅永紅認為,宏觀科技管理體制滯后,已成為制約科技發展的最主要障礙。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科技資源高度分散。二是科技資產利用率十分低下。三是科技積累效應低下。
突破二: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戰略舉措。
梅永紅認為,科技體制改革,如果不能直面軍民分割的現狀,那么仍是一個不充分、不全面的改革。他說,十六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明確提出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改革思路,是非常及時的,是一個戰略性的改革舉措。經濟建設與國防安全是未來20年中國科技必須服務的兩大任務,必須把這兩個任務融合起來,統籌考慮。
改革當前軍民分割的科技體制已迫在眉睫。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在軍民結合的問題上,必須進一步推動加強國防軍工生產與市場經濟緊密結合的體制,建立開放的環境和條件,保障各種有效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充分利用,促進科技要素在軍民之間的雙向流動和轉移。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要抓好軍民結合、平戰結合的宏觀控制,提高軍民兼容程度,增強平戰轉換和國防動員能力,形成長期穩定的軍民融合創新體系及運行機制。
突破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融合。
“科教興國戰略”中的“科”不僅指自然科學,也包括哲學社會科學。十六屆三中全會的決定特別提到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融合問題。
梅永紅說,在體制改革里談這個問題,許多人會感到驚訝,而在中國,這個問題恰恰是出在體制上。我們原來把社會科學過分意識形態化,認為凡是社會科學都是意識形態,而實際情況并不是這樣。中國的自然科學是從西方移植過來的,這種移植在當時就帶有一種非常功利的色彩。但在西方,自然科學與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是融為一體的。正是在這樣一種氛圍下,西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科學體系。到了中國,情況發生了改變,引進的自然科學與中國本來的哲學、人文科學沒有融為一體,成了一種非常孤立的體系,帶來了很多問題,忽視了科學發展本身的人文性和自身的規律。
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協調發展,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主要標志。任何一個技術創新活躍的時代,無不伴隨著哲學社會科學理論創新的導引。今天,人類面臨的許多問題都具有綜合性質,如可持續發展問題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問題等,既是科技問題,也是經濟和社會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超出了自然科學技術能力的范圍,必須綜合運用各門自然科學、各種技術手段和人文、社會科學的知識去研究解決。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研究能力和成果,作為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能厚此薄彼。(浦樹柔 戴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