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李岷
雖然日本的中小企業層出不窮、一些新生代企業上升勢頭還不錯,但是中國企業家最有興趣關注的,還是那些前些年陷入增長滯緩的大公司如何重新崛起。它們的革新者(也是拯救者)的商業智慧正在受到極大的挑戰,他們也是每年“全球最佳經理人”的有力競爭者。
張富士夫(豐田汽車社長)
4年前,張富士夫接掌豐田帥印。在這4年中,他每年都交出了一份讓豐田股東十分滿意的答卷。在2003年3月結束的2002會計年度,豐田利潤達14300億日元(約合119.09億美元),較上年度增長28%,創歷史新高。張富士夫出任豐田總裁后,適時調整了公司全球戰略,成功開拓美國、東歐、中國市場。
張富士夫關于中國(企業)的語錄:
“中國加入WTO意味著又一個非常強勁的競爭對手正式出現在了我們的面前。”
“為什么豐田沒有較早地到中國投資?在上個世紀的70—80年代,全球出現石油危機,豐田汽車在歐美非常暢銷,出口比較多,出現貿易摩擦,整車出口不被允許。對于現實的壓力,我們只得到美國現地生產,雖然重視中國市場,但是精力有限,優先考慮向歐美發展。但是豐田在中國的生產、銷售、服務總體重要環節上從未放棄過努力,我們并不認為自己是保守的,也不認為自己來晚了。2010年之前,豐田要在中國拿到10%的份額,當然,在中國生產汽車我們還是外行,需要一汽多幫忙。”
御手洗富士夫(佳能公司CEO)
御手洗富士夫是在美國留學,90年代初從佳能美國公司經理職位上返回佳能公司東京總部的。1995年,他成為佳能公司社長標志著佳能轉型的開始。美國《商業周刊》分析,御手洗結合了“日式管理的品質及細膩,與美式管理關心現金流量及股東利益的作風”。御手洗上任前,佳能營收309億美元、獲利16億美元,負債比例34%(1995年),上任后佳能營收216億美元、獲利22億美元、負債比例10.7%(2001年)。
御手洗富士夫關于中國(企業)的語錄:
“中國已成為繼北美、歐洲后的第三大全球市場,各種資源都在向此集中,中國正在制定某一方面的‘世界標準’。中國的優勢不僅僅是低價勞力,而且具有最先進技術的開發潛力。把開發和生產部門都轉移到中國可以實現‘制造的理想’。預計到2005年,中國市場在佳能的全球市場中將排在第三位。”
“佳能的成功得益于改革。而佳能最大的改革就是中國公司的管理及商業結構。”
出井伸之(索尼公司CEO)
在日本的知名企業家中,出井往往被看作是最叛逆、最不像“日本企業家”中的那位。自1999年被任命為索尼CEO以來,把一個只是電子硬件制造商的索尼,改造得愈來愈符合網絡時代娛樂內容提供商的身份,其旗下的計算機娛樂公司,眼下為索尼貢獻著60%的利潤。出井在世紀之交時對索尼進行了美國企業式的重組,在全球范圍內關停關轉十數家工廠,并且大幅裁員、簡化管理層次和程序,而且改變索尼孤軍奮戰的封閉文化,與多家跨國公司展開合作。但是索尼的整合之路并不平坦,2002年業績再次下滑,盈利暴跌。馬云、李東生等和出井頗有交流的中國企業家雖然對出井本人能力評價甚高,但是也指出,出井能否成功還有待觀察。值得指出的是,索尼近年對中國的戰略顯出遲緩之態,常被拿來與三星在中國的咄咄逼人相比而受到指責。
出井伸之關于中國(企業)的語錄:
“我認為目前有必要更加深入地觀察中國。特別引起我的注意的是‘新三角關系’,這是指以中國為中心的日美關系。即使是從地緣政治學角度來看,也絕不能無視這一關系。中國與日本如何進行交流,日本與美國、美國與中國又將怎樣對話——現在已經到了必須要認真考慮這一三角關系的時刻了。”
“索尼能做的又是什么呢?首先在日本必須使制造業轉換為知識型產業。在大規模制造方面,充分利用已具有高競爭能力的中國則是必然的潮流。在美國,索尼被認為是最有膽量的公司。但在中國10年,索尼的品牌形象無大的擴展,這需要我們今后做大量的工作。到2008年,索尼在中國的營業額和投資額都要超過日本本土。”
“我認為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發展進程,可能會推進得很緩慢。因為中國本身就是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巨大市場,企業需要考慮是否有必要向海外發展。”
日企:中國!中國!!
自中國加入WTO后,日本企業全面升級對華戰略已經成為中日經貿關系中的一個重大潮流。2002年中日貿易總額首次超過千億美元,達1019.05億美元,而其中相當比重是被日企加大對華投資拉動—日資企業貿易已占貿易總額的50%以上。
不但將中國視作生產基地,而且還要在中國建立從開發、材料采購、銷售乃至售后服務的一條龍的經營體系,才能在中國立足生存—這已經成為大多數日本公司的共識。分析2002年以來日本企業對華戰略調整,有如下跡象:
1、對華投資力度加大
★日產汽車公司和東風汽車公司于2003年7月共同投資167億元人民幣成立合資公司,這是中國汽車業目前為止最大的一樁合資案
★2003年7月,寶鋼與“新日鐵”簽署合資意向書,決定投資65億元人民幣在上海建設一家合資廠
2、將采購、生產制造部分進一步向中國遷移,構筑以中國為軸心的全球生產體系。
★佳能把60%的產品生產轉移到中國,其中耗資1億美元建設的蘇州生產基地是佳能全球最大的工廠
★東芝將目前其在全球最大的筆記本電腦生產基地建在杭州,并準備將其建成東芝全球最大、產品線最豐富的IT基地
★奧林巴斯在中國大陸生產幾乎所有的奧林巴斯數碼相機,并且不是把中國作為單純的工廠,而是將中國定位于數碼相機業務的發展基地
3、加大在中國建立研發基地的力度。
★松下近兩年在北京與蘇州建立的兩個研發中心是松下在海外最大的研發機構
4、全力構筑在中國的營銷及技術服務網絡,尋求與強勢中國企業的戰略聯盟機會
★佳能表示在中國進入市場投資階段,快速提高市場占有率,建立一個重要的中國營銷市場。2002年,佳能將亞洲區(日本以外)總部從新加坡遷到北京。
★三洋與海爾、松下與TCL近兩年內達成一攬子合作協議
5、加速日企在中國的人才本土化進程
★歐姆龍中國總經理表示,希望3年后錄用的中國人干部和管理人員能翻番。
稿件來源:《中國企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