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22日電 茫茫宇宙,浩瀚星空,又多了一顆為紀念中國古代偉大科學家張衡及其誕生地河南南陽的“南陽星”。9月20日上午,南陽市政府在張衡博物館內舉行了“南陽星”命名新聞發布會。據大河報報道,經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準,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施密特小行星項目組于1995年11月4日發現的永久編號為9092號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為“南陽星”。
2003年6月14日,國際小行星中心將新命名的“南陽星”向世界發布,為世界各國公認。
據悉,小行星的命名具有國際性和永久性,是一項崇高的國際榮譽。截至2001年10月,中國共發現獲得國際暫定編號的小行星2697顆,其中397顆已獲得永久編號和命名權。至今,以我國省市地名命名的小行星已達56顆,32個省、直轄市、自治區一應俱全;用我國古代科學家姓名和當代人姓名、企業名命名的有100多顆。1977年,聯合國天文組織曾將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國際小行星中心曾將我國天文學家于1965年12月20日發現的一顆小行星命名為“河南星”,此次獲得命名“南陽星”的南陽市為河南目前獲此榮譽的唯一一個地市級城市。
小行星是目前各類天體中唯一可以由發現者進行命名并得到世界公認的天體。在地球上60億人口中,只有極少數人、極少數城市獲得以自己名字命名小行星的殊榮。
由于小行星的命名具有國際性和永久性,申請小行星命名為世界眾多的城市、企業、當代名人所青睞。我國天文臺對小行星的觀測是從1949年開始的。
按照聯合國天文組織的規定,小行星是售與命名,一般申請小行星命名的地方,需資助發現小行星的天文臺和天文觀測站約100萬元人民幣。但是,此次南陽市獲得命名的“南陽星”卻是國家天文臺免費贈送。據悉,此舉是出于對張衡的景仰和對張衡故鄉南陽的厚愛。
今年是中國古代東漢時期著名科學家張衡(公元78-139)誕辰1925周年,南陽是張衡的故鄉。張衡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渾天儀”(用于觀測天象),他在天文、地理、數學、機械制造、文學藝術諸方面,為全人類作出了突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