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八月十七日電(記者趙江濤)中國企業的融資渠道結構正在面臨著調整,這似乎已經成為一個大趨勢。中國官方基于防范金融風險的考慮,正在積極改變企業融資主要依賴銀行貸款的局面,至于如何調整融資渠道的結構、采取何種策略正在成為各界積極探討的話題。
中國的房地產界一直高度依靠銀貸,其貸款規模的擴張引起了中國高層對金融風險的憂慮。六月十三日,中國人民銀行正式對外頒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房地產信貸業務管理的通知》,對房地產開發商的開發貸款、土地儲備貸款、個人住房貸款、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等七項貸款全面提高了“門檻”,劍鋒直指地產銀貸,這其實可以理解為調整企業融資渠道結構的一個重要信號。
在此之前的四月間,南鋼股份和成商集團兩只股票因要約收購題材而出現股價異動,這兩起要約收購均出自民營資本的手筆,一時間要約收購題材和民營企業并購上市公司成為此間的熱門話題,輿論界甚至認為,通過收購上市公司進行股權融資有可能會成為今后一段時期中國民營企業的融資主渠道。
然而,之后二級市場的持續疲弱又引發了對直接融資渠道的悲觀情緒,尤其是最近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報告顯示,中國企業直接融資比重大幅下降,依靠銀行貸款融資比重增大。這一現象引起此間輿論的廣泛關注,有關人士擔心會引發潛在的系統性風險。
所有這些背景加在一起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調整企業融資渠道結構已經勢在必行,關于這個話題的討論熱度將持續升溫,因為從技術的層面看,這畢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近日,“關于證券公司規范發展的座談會”在北京召開,《中華工商時報》的文章認為,券商發債很有可能成為此次會議的一大議題。文中說,當前中國企業債券市場的發行主體已逐步從原來清一色的國有大型企業,開始向一些地方型企業擴展,與此相對應,新修訂的《企業債券管理條例》方案已經提交國務院,不日即將出臺,其中許多地方作了重大修改,如允許有條件的民營企業發行企業債券;企業債券的發行將由過去的審批制改為核準制;現行條例規定的不能高于同期銀行存款利息百分之四十的限制將被放寬等。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易憲容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隨著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時間表已經日趨臨近,應及早采取措施降低金融系統的風險,目前中國銀行體系擁有的金融資產占全部金融資產總額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眾多企業間接融資比例過重、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比例的嚴重失衡等因素,直接導致銀行等金融機構積聚相當大的風險,因此加強直接融資比例、大力發展一個健全的企業債市場可以有效地降低金融系統風險。而且企業債的融資成本要低于銀行貸款,所以,發展企業債市場,增加融資渠道,可以讓企業有一個好的選擇。
強化直接融資渠道的融資功能,可能會成為調整的一個主要方向。除了企業債券之外,大力發展風險投資的觀點又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然而遇到的問題還是跟以往一模一樣的,那就是“風險投資的退出機制問題”,這成了一個怪圈,最有效的破解辦法就是推出“二板市場”,但“二板市場”什么時候開卻誰也說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