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11日電 苦尋3年,金庸在浙江大學招收的首批博士生終于“出爐”:一位是清華大學在讀的碩士生,一位來自山西大學,還有一位來自杭州社會科學院。
人民日報·華東新聞今天報道說,想成為金庸的學生,不容易。盡管金庸的崇拜者無數,光是武俠小說的讀者據稱就達3億之多,但是,這位現任浙大人文學院院長公布的標準讓不少人望而卻步:精通文史哲,至少掌握兩門外語
金庸對學生提出這樣高的要求,是有考慮的。盡管有太多的人對他在武俠著作中表現出的深厚文學和史學功底表示贊嘆,但金庸本人仍表示“學問不夠是我人生的一大缺憾”。他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沒有這樣的缺憾。
如果不寫小說,金庸或許無法像今天這樣在世界華人圈享有高知名度。但是,他依然后悔當初又辦報、又寫小說,耗去不少做學問的時間,導致如今“這個也不懂,那個也不懂”。
“如果能早30年研究歷史和西方文學就好了。”盡管已79歲高齡,金庸依然勤學不輟、知難而進。目前,他正計劃寫一部《中國通史》,試圖通過淺顯的語言,多觀點、多角度客觀地呈現歷史,而不是光從漢族的觀點和角度出發。他說:“中國的歷史和中華民族的偉大,恰恰在于團結!
在不久前的一次名為“中國二十世紀的文化偶像”的網絡評比中,金庸的得票僅次于魯迅位居第二,高過茅盾、巴金等公認的文學泰斗。對此,金庸平靜處之,甚至撰文分析原因:互聯網是年輕人喜愛的文化活動,鮮有中老年人參加,影響了投票結果;候選人名單似乎并不嚴格限于文化人,雷鋒、李嘉誠、鄧麗君、姚明等都在此列;偶像并不是一種“價值判斷”,而是個人情感性的喜愛,審美觀點勝過理智的評價。
包含對文化的貢獻及人格因素,金庸心目中的十位“文化偶像”分別是:魯迅、胡適、陳獨秀(由于他對白話文、對馬列主義傳入中國的貢獻)、巴金、蔡元培、王國維、梅蘭芳、齊白石、錢學森、馬寅初。(新華社記者張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