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在過去的20年里,有近40萬國人留學海外。到目前為止,已有13萬人學成歸國。而且,“海歸”的人數還在以每年13%的速度遞增。在一浪高過一浪的歸國潮面前,許多曾經抱有“鍍金”想法的留學人員發現,“海歸”的名片并不能讓他們成為招聘市場中的搶手人才----
日前,記者在采訪時聽到一件頗引人深思的事情:中關村某家軟件公司以月薪2500元招聘一名軟件工程師,提出“有留學背景優先”,原以為很難吊起“海歸”的胃口,沒想到一下子引來三名“海歸”碩士競聘。同為“海歸派”的該企業老板唏噓不已:“在國外學習兩年,最少也要二十幾萬元,以這種工資水平,不吃不喝也得十年才能收回投資。”而該公司有五年以上工作經驗的“土”碩士,月薪最低也有6000元。看來,在并不樂觀的就業形勢面前,“海歸”自降身價也屬無奈之舉。那么,究竟是誰動了“海歸”的飯碗呢?
海歸同是留學生素質差異大
早些年,留學是少數“精英”學生的專利。而現在,隨著國外教育機構日趨激烈的生源競爭,一些國外高校的門檻和學費都一降再降。到泰國、大馬留學,每年的花銷加起來不過三五萬元人民幣。最重要的是,低門檻準入讓一些學習成績中下游的學生有了拿錢混張“洋文憑”的機會。
據某教育機構負責人介紹,在該校讀預科的學生中,有15%成績較差,很難通過“高考獨木橋”,有些學生家長甚至是怕孩子繼續在國內“惹麻煩”才決定送他們出國讀書的。
不可否認,“海歸”中有相當一部分是非常優秀的,但是,由于整個留學生隊伍素質參差不齊,近幾年,國內企業對“海歸”的態度日趨理性,洋文憑與高薪、高職之間已經沒有什么必然的聯系了。
企業價值回歸屬于正常現象
高投資不能實現高增值,是目前不少“海歸”頗為郁悶的事情。回國一年有余尚未找到理想工作的王先生告訴記者,自己出國前在一家通訊企業做市場營銷,月薪7000元,而當時普通北京市民的收入不足2000元。后來,去英國讀了兩年書,花銷加起來近三十萬元,但回國以后幾經周折找到的一份工作,月薪只有4000元,還需要從低層做起。王先生表示,很難接受“貶值”的現實。
據了解,去年僅上海一地找不到工作的“海歸”已達7000人。對此,一家外企的人力資源主管認為,外企原本是“海歸”最理想的落腳地,但是,近幾年出于成本和效率的考慮,不少外企都加快了人才本土化的進程。同時,國內高校培養的MBA等高級人才越來越多,本土人才在技術與國際化視野上并不遜色于海歸派。
另一家國企的人事主管則認為,一些“海歸”為了盡快回收投資,在待遇方面要求過高,讓有心請賢的企業左右為難。現在“海歸”自降身價,是在市場機制作用下正常的回歸。
專家留學生涯離不開人生規劃
“現在不少學生出國太盲目了。”五湖中視咨詢公司副總經理李雅杰分析說,目前出國讀計算機和商科的學生扎堆,幾年后回國就業肯定會遇到難題。如果有專門機構能夠結合學生的特點和未來幾年的就業行情,為他們做一個職業生涯規劃,就不會因為一時的盲目選擇為就業種下苦果。
北京工商管理研修學院主任張青認為,留學生在決定到海外求學時,就應該為自己制訂一個“五年規劃”,即學完3至4年本科或研究生課程后,最好在國外工作兩年、拿到永居身份后再回國創業或就職,這樣的國際化人才,國內企業必然“刮目相看”。
據介紹,2000年規范留學中介后的首批海外本科生將于明年大批回國。為此,部分有遠見的留學中介已提前將解決“海歸”就業問題列入自身的服務范圍。據李雅杰介紹,五湖中視已和國內一家著名的人才交流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該機構有至少800個外企客戶可供“海歸”選擇。
來源:北京晨報 作者:徐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