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29日電 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于6月28日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人民日報今天發表評論員文章指出,居民身份證制度關系到每一個公民切身利益,不斷改進和完善中國的居民身份證法律制度,是推進社會管理現代化和信息化的一項重要內容。文章亦指出,居民身份證制度的改進和完善,將伴隨著中國戶籍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不斷得到發展。
文章指出,將1985年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居民身份證條例》修改為居民身份證法,體現出以下兩個特點。
一是,更加注意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方便公民辦事。如原條例規定年滿16周歲的公民應當辦理身份證,在現實生活中,未成年人參加社會活動越來越多,沒有身份證很不方便,這次法律規定:未滿16周歲的公民也可以申請領取居民身份證。原條例規定現役人民解放軍軍人和武裝警察不領取居民身份證,為了方便他們參加社會活動,法律作了修改,現役人民解放軍軍人和武裝警察也辦理居民身份證。法律還刪去了原條例規定的對正在服刑和勞動教養的人由執行機關收繳其居民身份證等規定。法律還改變了過去有關居民在遷移戶口時應當換領身份證的規定,由于新的身份證具有機讀功能,即可以在身份證內儲存一定信息,因此,今后居民在遷移戶口時,可以不換領身份證,由戶口登記機關在居民身份證的機讀項目中記載戶口的變動情況,減少了辦證次數。另外,為了減輕生活困難的居民在辦理身份證方面的負擔,法律規定,城市中領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居民、農村中生活有特殊困難的居民,在初次申領和換領身份證時,可以免收證件工本費,其他生活困難的居民,可以減收證件工本費。
文章說,這些規定,將會涉及到許多有關部門和單位的工作變化和改進,應認真學習、貫徹執行,樹立為公民提供更多服務的思想,為公民參加社會活動、辦理相關事務,提供方便。
二是,進一步規范身份證的使用和管理。為了保證居民身份證法律制度的貫徹執行,居民身份證法進一步明確了居民使用身份證的具體范圍,規范了人民警察對居民身份證的查驗,并進一步強化了對身份證管理方面的規定。如對偽造、變造居民身份證的行為,規定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對冒用他人居民身份證的、使用虛假證明材料騙領身份證的、非法扣押他人居民身份證的和出借、轉讓居民身份證等行為,均規定了處罰條款。同時,對人民警察在執法過程中利用發放、查驗身份證等工作便利收取當事人財務或其它好處的行為,以及違反規定在居民身份證上登載虛假信息或改變有關信息等行為,也作了處罰規定。
文章指出,居民身份證制度的改進和完善,將伴隨著中國戶籍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不斷得到發展。自覺維護和遵守這項法律制度,既是對個人權益的最好保護,也為社會創造了良好的信用環境,對于促進經濟建設、維護社會秩序,具有重要意義。每一個公民,包括涉及身份證管理的執法人員,都要認真學習和掌握,規范使用居民身份證,規范執法活動,使身份證制度在社會管理和社會生活方面發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