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人們抗擊非典已經取得初步成果之時,上海方面傳來消息:所謂中國富人排行榜之第11位、上海“首富”的周正毅因涉及巨額貸款問題已被有關方面扣查,據悉,受此事件牽連的商業銀行已達10家。對銀行界來說,如果這些巨額貸款因此發生重大損失,其影響不可估量。
當今的富人有兩種,前一種以誠實勞動為富,他們誠信為本、勤勞致富,成為享譽中外的“水稻之父”、“軸承大王”,社會以財富相報自然合理;而后一種富人在人前顯貴,則多以雞鳴狗盜之術,通過各種各樣的手段套取銀行資金圓得一時美夢黃粱。牟其中是也,仰融是也。曾聽有人戲言,這類富人如果沒有銀行貸款支持,恐怕連自己家的狗都養不活!
后一種富人為富不仁的話題暫且不論。回過頭來要問的是,在這類富人面前,為什么老是有銀行上當受騙?為什么這類富人的破相總是伴隨著銀行巨額信貸損失?銀行信貸管理上究竟有什么容易讓人鉆的空子?
迷信“名人效益”首當其沖。“嫌貧愛富”是銀行信貸經營一個通俗化的理念。但是這一理念的內涵是指借貸人一定要有嘗債還息的能力。一個時期以來有種觀念,認為無論客戶是自然人還是法人,只要他富得出名,只要他手眼通天,貸給他款就肯定安全,所謂貸款抵押、質押都不如信用保證來得可靠、方便。殊不知,正是這類名人、富人的所謂講信用壞在其中,許多上市公司造成銀行貸款呆壞賬不是一再證明了此種觀念的荒謬嗎?
第二個原因在于信貸資產運用上的“羊群效應”。現在有些商業銀行在貸前調查上不是認真考察貸款對象的資產負債表,嚴格各種必查事項,也沒有在貸后認真檢查,而往往注重其有沒有其它銀行巨額貸款,錯誤地認為只要有他行貸款,似乎風險就可以分散,于是出現了一群商業銀行追逐一家客戶,重復大額貸款、授信的奇怪的“羊群現象”。正所謂“一損俱損,一榮共榮”,損失來了,誰也跑不了。
內外共釀苦果是原因之三。翻翻此類案件和事件的前因后果,可以發現一個驚人相似的規律。那就是凡在巨額信貸損失之處,必有銀行內部人員特別是有關主管領導的里應外合。與過去相比,我國商業銀行近些年來對于信貸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管理體制改革上,固然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從這類問題貸款中不難看出,相當一部分銀行內部控制機制仍有缺位,不少銀行的紀檢、監察、內審等部門,在人員、費用、職能等方面并沒有處于絕對獨立的地位,往往出現基層權限級的違規違法案件發現處理得多,事后發現處理得多;總行權限級的發現處理得少,事中、事前發現處理得少。因此此類案件和事件一但發現,常常已經鑄成后悔莫及的大錯。
周正毅事件再次給商業銀行信貸經營管理敲響了警鐘。這類事件或案件其實就是經濟建設時期沒有硝煙的戰爭,如果商業銀行不能時刻繃緊風險管理這根弦,在經營管理結構上大氣力改革,進而端正經營理念,完善各種約束、監督機制,那么,將來還可能出現一個什么劉正毅、張正毅事件,還可能有類似巨額信貸風險的發生。(王濟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