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囂了12天的第56屆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當地時間25日晚7:30落下帷幕。雖然本屆參賽的20部影片被認為是歷屆電影節最差的,但獲獎結果還是讓人大跌眼鏡。美國導演古斯·凡森特的影片《大象》獲得了戛納電影節最高獎———金棕櫚獎,凡森特還因此片獲得了最佳導演獎。
本屆金棕櫚獎的評選結果出乎不少人意料。首先是一直被影評家和觀眾看好的丹麥影片《狗城》“顆粒無收”。
其次是參賽的5部法國影片全部鎩羽而歸,沒有撈到一個獎項。本屆電影節一開始,法國媒體就預言說,凡是由法國人、尤其是法國導演擔任評審團主席的歷屆電影節,法國影片都無緣問鼎金棕櫚。如今,非但這一預言不幸變成現實,而且一無所獲的結果實在令法國人難以接受。
一舉奪魁的《大象》是部探討校園暴力的影片,許多細節來源于曾震驚全美的科倫拜恩校園槍擊案,此案在去年的戛納電影節也曾受到關注。當時,導演邁克爾·摩爾拍攝的反映此案的紀錄片《科倫拜恩的保齡》獲得了“戛納電影節55周年特別獎”。
本屆電影節的“帝后”桂冠被三位不知名的演員獲得———土耳其影片《烏扎克》的兩位男主演穆扎法爾·奧茲德米爾和麥哈麥德·伊敏·圖普拉克分享了最佳男演員殊榮;來自加拿大魁北克的女演員瑪麗·約瑟·克羅茲憑借她在《殘酷的進攻》中的表演戰勝了奪標大熱門、奧斯卡影后妮可·基德曼,成為新一屆戛納影后。
在頒獎之前,影評人士和記者都把寶押在了妮可·基德曼主演的《狗城》上,當聽到導演馮特里爾和妮可一無所獲時,大家都感到很意外。這個消息對馮特里爾的攝制組來說無疑也是個噩耗,為了妮可此次戛納之行,他們花了50萬美元。
中國導演婁燁執導、章子怡主演的《紫蝴蝶》沒有拿到獎項。
《大象》導演古斯·凡森特是美國電影新生代的佼佼者,他的《心靈捕手》曾獲得奧斯卡獎,而此次則是他首次參加戛納電影節,得到這個最高獎項,讓他不禁有點受寵若驚:“非常感謝,我以為自己不會有什么結果呢,幾年來我一直希望把自己的電影帶到戛納上來,這次能夠獲獎對我來說是個奇跡,我太幸運了,法蘭西萬歲!”
古斯·凡森特在接受好萊塢記者采訪時說,他一直向往戛納,也曾經帶著《牛仔毒品店》和《我自己的愛達華》參加過兩屆,但都鎩羽而歸,此次獲獎令他很受鼓舞。當記者問到凡森特想要全世界的觀眾通過這部電影了解什么的時候,他回答說:“雖然這個題材非常美國化,但是校園暴力事件在全球任何一所學校或教育機構都有可能發生,我想通過我的影片呼吁全世界的人們共同關注這一問題。”
《大象》一片從展現普通一天的校園生活開始,隨后轉向了表現兩名學生在通往學校禮堂的路上瘋狂槍擊他人的悲劇性事件。該片的導演古斯·凡森特沒有用專業演員,而是讓真正的高中生出演,并且在片中即興發揮。但中學生的真實表演受到稱贊,為影片得獎增加了不少砝碼。其中來自波特蘭的三位中學生隨凡森特參加了戛納電影節。(姜薇陶瀾高津英)
戛納的無奈與希望
第5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已經曲終人散,但與影片、獎項、電影節有關的一切,還是會在影迷的心中回旋一段時間。今年的電影節參賽影片被批評為歷屆最差,缺少了像《鋼琴家》、《黑暗中的舞者》這種可以讓人時時憶起的經典影片,在紛雜的環境中,戛納也不得不露出些許無奈。-戛納與政治難以分開
一位電影節組委會的有關人士說,“戛納的選片標準是電影,是喜愛電影的人在選擇獲獎影片,而不是政治家和外交家。”不管戛納國際電影節怎樣標榜自己與政治絕緣,最近幾屆的獲獎影片都讓人看到了政治的影子,今年也不例外。本屆電影節最大熱門影片是馮特里爾執導、妮可·基德曼主演的《狗城》,但結果是《狗城》空手而回,金棕櫚大獎由凡森特執導的反映校園暴力的美國影片《大象》奪走,這一輸一贏,別有意味。
由于對伊戰爭的態度分歧,使得本屆戛納電影節從一開始就讓法國與美國的關系有些微妙,不少好萊塢影星和電影公司拒絕參加電影節,在妮可·基德曼、基努·里維斯這樣的好萊塢明星答應捧場后,電影節一直強調政治不會影響電影節,不會影響法國與美國電影的交流,感謝好萊塢對電影節的支持。馮特里爾的《狗城》在參加之前就被美國影評人稱為“有反美”情緒,在電影節的發布會上,美國記者還以退席作為對導演的抗議,種種微妙事件,似乎都在預示著最有競爭力的《狗城》的最終落敗。
-題材與現實有關容易獲獎
除了無法避免地與政治沾邊,影片題材也是歷來在電影節獲勝的關鍵所在,不追求主流影片,不喜歡商業片,青睞邊緣影片,一直是戛納電影節的特點。《大象》關注了美國現實的校園暴力,這種應景的題材可謂是得獎的一大秘笈。此外,電影節的最佳女主角不是妮可·基德曼,不是有《游泳池》和《小莉莉》兩部電影參賽的法國新星盧蒂維娜·薩妮耶,而是在法國與加拿大合拍片《殘酷的進攻》中出演隱君子的加拿大演員瑪麗·約瑟·克羅茲。《殘酷的進攻》還獲得了最佳劇本獎,該片講述了一個垂死的中年教授與背叛他的妻子、兒子、情婦的故事,故事充滿黑色幽默,讓觀眾跟著劇情又哭又笑,該片編劇笑著說“這類題材總是容易得獎。”
值得一說的還有那部并列獲得最佳男演員的土耳其影片《烏扎克》。影片講述了一個失業的人去投奔他的表哥,表哥是個成功的攝影師,兩人在一起不但破壞了表哥的隱私,他們不同的成長背景也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不少沖突,這種故事也正合素以喜歡知識分子味道的戛納電影節的口味。兩位非職業演員穆扎法爾·奧茲德米爾和麥哈麥德·伊敏·圖普拉克共同獲得最佳男演員獎,這個獎項的頒發還很有些令人傷感,因為在片中扮演失業表弟的28歲的圖普拉克無法來領這個獎了,在得知《烏扎克》入圍電影節的第二天,他不幸出車禍去世了。
-一片噓聲中依然有亮點
盡管本屆電影節的影片得到不少噓聲,但我們仍可在本屆電影節上看到一些新意,它給第5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帶來了不少亮點。
卡梅隆帶來了戛納的首部立體電影大導演卡梅隆帶著他的巨輪“泰坦尼克”來到了戛納,這是他第一次參加戛納國際電影節,也是戛納國際電影節首次放映立體影片。卡梅隆拍攝的關于泰坦尼克的紀錄片《魔鬼的深淵》風光亮相電影節,雖然該片不參加競賽,但還是以其特殊的身份、特殊的內容獲得了特殊的關注。
日本動畫片首次打入戛納宮崎駿的徒弟高坂希太郎執導的勵志片《茄子》,以及日本科幻漫畫大師松本零士的作品《Interstella5555:The5toryofthe5ecret5tar5ystem》首次參展戛納電影節。《茄子》以在西班牙安達魯西亞舉行的腳踏車賽為背景,描述了一對兄弟之間的手足之情。他們對腳踏車運動如癡如醉,既是互相扶持的伙伴,也是競爭對手。擅長創作科幻漫畫的松本零士,是在上世紀70年代把日本漫畫、動畫文化推向高潮的主要功臣。他的作品充滿了獨特的科幻意念,一改過去巨型機器人充斥科幻漫畫的現象。
奧利弗·斯通在戛納開設電影大師班課程這個因執導過《天與地》、《尼克松》等影片而廣受爭議的大導演在法國的聲望比在他的祖國美國要高得多,本屆戛納電影節上,奧利弗雖然沒有影片參展,但仍然得到了主辦方特殊的禮遇:在戛納開設了一場電影大師班課程,聽課的除了電影界人士外還有學生。在課堂上,奧利弗·斯通講述了他的生活和他熱愛的電影。
23歲的伊朗導演莎米拉再獲青睞23歲的伊朗女導演莎米拉再度獲得評委會獎,與她影片中所拍攝的阿富汗婦女的題材受到評委會欣賞密不可分。莎米拉在3年內已是兩次得到戛納評委會獎,上一次是影片《黑板》。她18歲的處女作《蘋果》即引起世人關注,《黑板》更是使她成了戛納電影節的寵兒,獎項并不是只為德高望重的電影人準備的,莎米拉的榮譽讓年輕的電影人看到了奮斗的希望,這樣下去,莎米拉得到金棕櫚的日子也并不遙遠。(蕭揚)
年輕導演需要總結經驗
-解璽璋(影評人):好作品要把敘事技巧融入自身大文化中
媒體的報道比較零散,《紫蝴蝶》也沒有看到,很難具體評價。但總體來講,戛納的品位是兼顧藝術與意識形態的,它在政治上敏感同時又講究藝術水準,而對藝術的理解我們同它是有偏差的———歐洲的理解一般認為藝術和形式不是一個概念,藝術還應當包括政治和歷史的背景等,而這一點恰恰是我們年輕一代電影人欠缺的。通過媒體的描述和以往我看婁燁作品的經驗,我覺得這可能是《紫蝴蝶》失利的原因。
以往陳凱歌、張藝謀的作品能在戛納拿大獎,我覺得首先是他們的作品跟歐洲文化有很大差異,既有鮮明的東方色彩又表現的是西方人關注的主題,比如《霸王別姬》表現同性戀,故事又是放在梨園的獨特環境,所以一方面對了胃口,一方面也可以溝通;反觀現在新一代的導演,他們過于注重敘事技巧,而技巧在一向善于技巧的歐洲根本不新鮮,是玩不過人家的,相反在國際場合,你如果文化身份不明確,沒有獨特的文化特征,是不會引起注意的。只有把表現手段融入對自身文化的處理中,才會產生讓人震撼的作品,我覺得這才是年輕導演們需要總結的。
-馮小寧(導演):最重要的是讓西方多看到中國電影
從宏觀上,戛納更注重藝術個性,這一點和奧斯卡偏向美國特色和商業性是不一樣的,它能夠把好萊塢容納進來,又不以好萊塢作為尺度,因而值得關注。
《紫蝴蝶》沒看過,沒有發言權。不過值得總結的是,第六代導演有一個普遍特點,即個性化和自我意識,這點很好,但電影再怎么藝術它的本質也是大眾的,它是商品、工業、大眾、形態等一系列因素共同組成的綜合體,要想整體達到國際水準,導演僅僅考慮如何完成它的形態是不夠的,年輕一代需要迅速認識到這一點。當年陳凱歌、張藝謀的作品獲大獎是因為它們本身是帶有重量的:藝術上成熟、所反映的思想和生活很容易引起共鳴;而年輕導演自我個性的東西,作為純藝術電影、實驗電影固然容易引起矚目,但電影的內核還是人物命運、波瀾壯闊的背景,要有厚重感。
當然,電影節的真正意義還是文化交流,全世界100多個電影節只有三分之一是評獎的就能說明這一點,設立獎項有時不過是一種“藝術游戲”。當了解這個本質,再回頭看我們的電影在國際電影節上的表現就會有一種平和的心態———最重要的是讓西方多看到中國電影,我們也看到更多、更新的東西。(楊文杰)
記憶中不會留存這屆戛納的名字
-法新社:本屆戛納電影充滿悲哀
“無論對參加的人還是對銀幕上放映的影片來說,本屆戛納電影節都充滿著悲哀。”盡管自一開始就有各種評論指出:本屆戛納電影節乏善可陳,當金棕櫚獎評出之后,法新社仍一針見血而無限心酸地以這樣的話開始自己的評論:“剛剛落幕的第56屆戛納電影節,記憶中將不會留存它的名字。極少有影片能引起觀看者的歡笑或是引發他們的某種希望。一位資深評委指出:‘誠然,并沒有哪部影片讓我感到討厭,但也沒有哪部影片讓我喜歡。’”除去影片并不精彩以外,評獎的客觀性也引起法新社的懷疑,它的評論員指出:“法國媒體再也無法表現出應有的寬容,整個評選過程‘并不公正,評選者眼光平庸’……盡管許多觀眾希望戛納能借這次電影節的機會重新煥發青春,但它還是未能給大家帶來任何感動。這是電影節期間上演的最大一出悲劇。”
-路透社:北美洲和中東的電影登上頂峰
相比于法國人的失意(5部電影送選,卻僅僅撈到個無關痛癢的“首映關注”獎),英語國家的媒體卻有揚眉吐氣甚至幸災樂禍的感覺,路透社寫道:“無疑,北美洲和中東的電影是本屆戛納電影節的大贏家。盡管歐洲人借助地主之便而通過官方施加了某些影響,它們的電影仍然被大獎拒之門外。兩個獎頒給了美國,兩個分給了加拿大;土耳其也拿了兩個獎項,伊朗一個———歐洲則被剃了光頭。此結果已經板上釘釘。”
-美聯社:戛納電影節:失衡的金棕櫚
“幾乎沒有一部電影得到喝彩聲,參選電影里幾乎找不到一個夠分量的明星。戛納的海灘上見不到半個耀眼的明星。較之往年,這里宴會和晚會的數量驟然少了許多,觀眾人數也下降了……參選影片質量低劣,金棕櫚獎的評選結果明顯地偏向北美和中東:難道是前者影響了后者?這么說恐怕一點也不過分。”但是,美聯社的評論還是狠狠夸獎了幾句獲得金棕櫚獎的《大象》:“和歷屆奪得大獎的電影一樣,這部電影依然是所有參賽者中最有競爭力的一部,它也是絕大多數觀眾最愛看的一部。這是一部充滿現代氣息的電影,沒有任何一部參賽影片像它這樣感人。”(勤之/輯)
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