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5月26日電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日前向臺灣正式發(fā)出通貨緊縮警告,臺灣“經建會”、“財政部”、“央行”等上周亦不約而同地發(fā)出預警,臺灣正面臨通貨緊縮危機。據香港大公報報道,臺灣業(yè)界認為,從目前各種跡象顯示,臺灣顯然無法逃避這一波通貨緊縮沖擊。
通貨緊縮在島內震蕩強烈,擁有全臺四分之三人口開戶的“中華郵政”隨即減息0.25%,活期儲蓄利率下調至0.675%;定期儲蓄利率下調至1.65%,已貼近“央行”重貼現率1.625%的水平。影響所及,千萬人利息立即縮水,其它老行庫勢必跟隨,而“央行”備感減息壓力。
陳水扁當局執(zhí)政的三年來,臺灣經濟受到重創(chuàng),民眾收入下降,消費投資意欲大減,理財態(tài)度日趨保守。據臺媒體披露,去年人均“GDP”僅12900美元,較2000年減少近一成;失業(yè)者51.5萬人,較三年前增加了22.2萬人。民間固定投資增長率,2000年有15.7%,次年卻為-29.2%,去年也僅有1.6%的增長;三年前的此時,臺灣股市總市值臺幣13.2兆元,而去年總市值跌到9.1兆元。島內民眾憂慮通縮若持續(xù),臺灣或成為“日本第二”,有步入長期經濟衰退之虞。
經濟學家認為,通貨緊縮將取代通貨膨脹成為未來發(fā)展所面臨的嚴峻課題。臺灣已連續(xù)兩年出現消費物價指數下跌的情況,前年下跌0.01%,去年跌幅擴大至0.2%。而以國際上普遍的定義,通貨緊縮已悄然降臨,當局本應予以重視出招遏制。遺憾的是,今年1至4月消費物價指數再跌0.19%,而核心物價指數更急挫0.53%,當局才如夢方醒。不但錯失良機,而且疫情的當前,還要應付加劇的通縮,猶如腹背受敵,使已慘遭重創(chuàng)的經濟雪上加霜。據臺灣“綜研院”公布的5月份消費者信心指數為72.34點,比上月略微下滑0.87點,創(chuàng)出去年11月以來新低。進一步的通縮,已可預見。
因應工商界建言以推動大型建設項目提升景氣的構想,“行政院副院長”林信義上周推出了明年要突破舉債上限,追加1000億元預算投入公共建設以振興經濟的舉措。國際上通行的抑制通縮的方法有三:減稅、降息,擴大公共支出。對于財政赤字高達3兆1000億元、利息經過兩年多來調減已屆谷底的臺灣來說,唯有擴大公共支出的路可行,但仍是荊棘滿途。
其實,既然通縮是世界性的經濟問題,兩岸香港就都要面對。不單是上周同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fā)出警告的香港;即使在祖國大陸,也出現了一方面經濟持續(xù)高增,另一方面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升幅徘徊在零或以下的“菲力浦斯曲線”失靈現象。但大陸以擴大投資、拉動內需來遏制通縮,臺灣是可以通過臺商投資大陸的熱潮而得益的。只要當局不加阻撓,每年超過200億美元的兩岸貿易順差,對紓緩臺灣通縮助益就非同小可。
報道指出,冀望臺當局能認清加強兩岸經貿合作,盡快開放“三通”,對抑制臺灣的通縮是至關重要的,莫再錯失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