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聯合國5月22日消息(記者 趙海燕 陳建)誰是戰后伊拉克的主宰者?聯合國說過的話算不算數?豐厚的石油收入由誰支配?二十二日上午,聯合國安理會十五個成員國中的十四位代表,在會議廳中舉起手,相互妥協,為這些問題找到了答案。關于伊拉克戰后管制的一四八三號決議,便在這樣的氣氛中,以十四比○的表決結果,得以通過。
只有敘利亞沒出席今天的會議,也沒參加表決。與會代表進行解釋性發言時,幾乎無一例外地提到伊拉克人民的幸福,提到和平與安全、聯合國的威信、安理會的團結等等。他們說,正是為了這些,才有了這份“折衷”的法律文件。
從長達八頁的決議中,人們確實可以看出許多“雖然”、“但是”的兩難狀況:
——根據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伊拉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受到尊重、予以保護。但是,美英是伊拉克當今實際的“占領國”,在過渡期內,由安理會授權,享有對伊拉克政治、經濟、社會事務的廣泛管制權,其中包括籌組新政府。
——聯合國以往的決議要求,只有確認伊拉克解除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后,才能研究是否取消制裁。但是,鑒于伊拉克人民所受的痛苦已經太多、重建形勢太緊迫,新決議代替了舊決議,持續了十三年的經貿制裁就此取消。
——伊拉克的石油資源歸伊拉克人民所有。但是,在重建期間,石油出口收入、聯合國“石油換食品”帳戶下的幾十億美元資金,將很快、完全地歸入“伊拉克發展基金”。該基金由伊拉克中央銀行管轄,而管轄央行的現在是美國人,連伊拉克臨時政府都無權動用這筆巨款。到二○○七年底以前,石油出口的收入只用于重建,甚至都不必償還薩達姆政府簽署過的、總額達四千億美元的到期外債。
對多數國家來說,他們與提案國——美、英、西觀點不同,“折衷”不難理解:安理會通過新決議,等于使美英在伊拉克的軍事占領合法化。而且,華盛頓和倫敦通過支配伊拉克的石油出口收入,等于控制了這個國家的經濟命脈。直到被國際社會公認的伊拉克新政府產生前,美國都將是伊拉克人的“太上皇”。
現在,沒人許諾過、也沒人能說清,在一個飽經戰亂、宗教派別林立、民族矛盾激化、執政二十多年的官僚體系全部潰散、連警察部隊都要重組、挑個本國人當執政官也犯難、老百姓剛為喝上清潔水而慶幸的國家里,什么時候才能舉行全民大選,成立民主議會,組成合法政府,而且得到國際社會的公認。
既然美英在時間和空間上,獲得這么大認可,他們還有什么“衷”好“折”呢?
一是聯合國的“再議權”。按美方最初設想,美英對伊拉克的管制權至少有十二個月。除非安理會另做決議,否則每年都可以自動延長,直到新政府出現、且有能力行政時為止。實際上,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美英總是可以隨后動用否決權,阻止安理會作出任何要求他們撤出的決議。但現獲通過的決議要求,“占領國”要在未來十二個月內,接受聯合國的審查,并向聯合國匯報決議執行情況,以便考慮下一步的措施。換句話說,現在吵不出眉目的事,等一年后再去爭吧,到時候,聯合國還有發言權。
二是聯合國的“參與權”。根據決議,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將指定特別代表,與“與管理當局密切合作,努力建立一個國際承認的、具有代表性的伊拉克政府”。而過去的草案中,安南的特別代表只能負責些安置難民、發放救援物資的工作,就象后勤科里的“小跑腿”。在武器核查問題上,美國本主張,聯合國根本不用費心去想插手的事情。但一四八三號決議總算勉強提到:“伊拉克必須履行解除武裝的責任”。這給聯合國在該問題上繼續發揮作用留下一點可能性。不過,武器核查員什么時候重返、或者什么時候再討論重返,那就不知道了,決議反正沒規定。
應該說,目前情勢下,各方能有所妥協,表面達成一致,仍是可取的。否則,一旦有人抵制,必然背上置伊拉克人民福祉于不顧的罵名,“孤掌難鳴”幾乎是必然的。另一方面,美英既然敢甩開聯合國,發動戰爭,當然也敢單打獨斗,進行重建。大不了,正常的政治、經濟結構長期癱瘓,那就把一個破爛、貧窮、動蕩的伊拉克撂在那里,受罪的不是美英,只是伊拉克百姓。如此那般,聯合國的威信、國際法制秩序、基本的道義原則,只會遭受更嚴重的損傷。況且,環顧世界,有誰真想在重大國際問題上,與頂級帝國對抗而受報復呢?
所以,今天的安理會上,只有美國代表內格羅龐特一個人高調地聲稱:“取消制裁,是伊拉克人民的一件大事,是歷史性的轉折點,伊拉克的重建和發展,從此翻開了新篇章。”其他代表話語中的無奈、保留、期許等等,都只有一個原因——現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