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 id="aazt7"><big id="aazt7"><button id="aazt7"></button></big></ins>
        <sub id="aazt7"></sub>
        <b id="aazt7"><tr id="aazt7"><var id="aazt7"></var></tr></b>
      1. <video id="aazt7"><input id="aazt7"></input></video>

      2. 中國新聞社
        首页-新闻-国际-财经-体育-娱乐-港澳-台湾-华人-IT-教育-健康-生活-汽车-房产-家居-视频-图片-社区-侨网-华教网-华文报摘-图库-供稿
        中新網分類新聞查詢>>

        本頁位置:首頁>>新聞大觀>>臺灣頻道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臺海觀察:民進黨是如何染指控制島內媒體的?

        2003年05月08日 10:53

          新聞自由是民進黨當年爭取民主的重要口號與目標。然而,當政后的民進黨,反其道而行之,通過人事布局、經費補助、公開打壓、玩弄權術等種種手法,加大對媒體的控制,使臺灣媒體生態環境發生重要變化。更為惡劣的是,民進黨還以種種理由數度搜索媒體總部、查扣刊物,控告記者,使新聞自由空間被壓縮,民主政治大倒退。民進黨控制媒體的做法,不僅受到島內各界的強烈批判與不滿,而且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

          大肆綠化媒體

          在臺灣媒體生態結構中,政府長期控制著一批所謂的公營或官方媒體,自然是當局的宣傳喉舌。這也是民進黨在野時批判國民黨的有力武器。民進黨上臺后,并沒有對公營媒體進行改革,放棄政府辦媒體的做法,還新聞媒體一個公正自由的空間,而是通過任用親信或親綠的人士掌控公有媒體,變為民進黨的宣傳喉舌。目前,臺灣主要的公有媒體如廣播電臺、電視臺與通訊社等負責人,幾乎全由陳水扁的親信掌控。臺灣最大的通訊社“中央社”的董事長是前新聞官蘇正平,社長胡元輝及副社長兼總編輯劉志聰等,均是“血色純正”的綠色人物;臺灣電視公司董事長是李登輝的女婿賴國洲,董事江霞是陳水扁好友;中華電視臺總經理則是親綠人士徐璐。

          特別是民進黨當局還安插親綠學者出任媒體或相關監督組織要職,作為陳水扁控制媒體的幫手。民進黨執政后成立的“廣告主協會”,由“臺獨”資本家或綠色金融家所控制。2002年成立的“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執行長則是與扁政府關系良好的廣電基金會董事長盧世祥,多位董事也是綠色人士。民進黨通過人事布局手段,掌控了公營媒體,染指了民間媒體監督機構。

          玩弄“政黨退出媒體”手段

          更為可悲的是,民進黨過去不僅強烈呼吁新聞自由,而且要求政黨退出媒體,陳水扁在上次臺灣領導人選舉中也將此列為競選諾言,寫進競選“白皮書”,也因此贏得不少媒體界朋友的支持。然而主政后,不僅民進黨人繼續大肆經營媒體,如張俊宏是全民電通公司董事長(許榮淑是董事)、蔡同榮是民視公司董事長、侯水盛是曾文溪電臺董事長、周清玉是關懷社區廣播電臺董事長等,而且陳水扁為讓媒體為自己服務,將“政黨退出媒體”諾言置于腦后,只說不做,甚至還想利用執政優勢加強對媒體的控制,因而引起外界的強烈不滿,甚至一些當年為陳競選操筆或支持的媒體人公開退出媒體監督機構,以示抗議。這一局面的出現,顯然不利陳水扁的連任之路。于是陳水扁年初開始終于表示要推動"政黨退出媒體"。4月11日,臺“新聞局”提出最新版的“廣播電視法”,明定政府、政黨、及其他捐助成立的財團法人,不得直接、間接投資或通過委托、信托方式來直接或間接投資廣播電視事業,要求公職人員退出媒體的經營,可拍賣無線電視臺,但還沒有最后定案。

          陳水扁此時推動“政黨退出媒體”有更深層的考慮。一則是這樣做可以贏得一直爭取新聞自由人士與要求媒體改革者的支持,有利選舉。二則是政黨退出媒體,泛藍陣營損失要比民進黨損失大,將泛藍政治勢力排除在媒體之外,而且并不影響政府對媒體的實質控制,利大于弊。三則是通過這一做法改變臺灣媒體的政治生態,將臺灣媒體完全本土化。

          然而,這一改革企圖涉及到多方利益,尤其是綠色陣營內部意見不一致,因而進展并不順利。更具諷刺意味的是,盡管多位政治人物紛紛表示辭去在媒體的兼職,但民進黨的“立法委員”蔡同榮卻表示反對,不愿辭去民視董事長一職,甚至還獲得李登輝與本土“臺獨”勢力代表彭明敏、李鴻喜與吳澧培等人的支持,認為陳水扁禁止黨公職經營媒體,會對自己不利,讓黨政軍退出媒體改革未切中改革核心。結果,蔡同榮等民進黨人未退出媒體。可見陳水扁玩"政黨退出媒體"不過是一場權謀。

          通過經濟手段控制媒體

          作為執政黨,民進黨通過種種變相的金錢手段進行收編、控制媒體。

          其一是,臺當局通過每年40億元的廣告及媒體宣傳預算經費的采購或委辦事項操控媒體。據統計,2001年1月到2002年5月一年多時間里,“行政院新聞局”委托的此類案件,在平面媒體中,發行量不大的中部地區性報刊、也是“臺獨”報刊《臺灣日報》獲得的案件金額達165萬元新臺幣(下同),居各平面媒體之首。另一方面,臺灣三大平面媒體之一、被當局歸為統派媒體的《聯合報》竟然未獲得任何委托案件。其他獲得委托案件的媒體在新聞言論上,或多或少的都較傾向新政府。在電子媒體方面,公營的臺視公司獲得3500萬元的“政令宣傳費”,蔡同榮掌控的民視獲得“政令宣傳”節目制作金額也達1500萬元。在2002年新聞局委托制作費排名中,獨派的臺視與民視也分別高居第一與第二位。這種政府經費分配藍綠、統獨差別之分明可見一斑。表面上“新聞局”表示是通過公開招標進行,但實際上是100萬元以下的則不用公開招標,政府便可將大案分解成小于100萬元的辦法提供給特定媒體,于是《臺灣日報》獲得的委托案均是通過這一方式達到的。

          其二是,通過政府部門的宣傳經費發包給媒體,為自己進行廣告宣傳。日前,臺“新聞局”推出達11億元的“媒體通路組合案”進行招標。即各電子媒體和平面媒體相結合,以不同的組合方式向政府爭取廣告預算,同時將政府的政策宣傳融入到新聞、娛樂、談話節目之中,即所謂的“媒體直入性行銷”。然而這一做法卻引起極大爭議。關鍵在于缺乏公平性及獨厚綠色媒體。在招標中,民進黨掌控的民視臺取得第一名,其合作的平面媒體則包括了支持“臺獨”的《臺灣日報》、《新臺灣新聞周刊》等。原來,招標委員會成員大多與民進黨關系密切,多親泛綠陣營,自然泛綠媒體搶得先機。其可疑之處還在于,“新聞局”未公開采購決策過程與會議紀錄,也未依規定報送“立法院”,黑箱作業嚴重。

          其三是,通過媒體廣告控制媒體。民進黨利用新聞媒體競爭激烈、經營困難之際,通過權力與廣告的結合來控制媒體。民進黨執政后不久,就由“臺獨”或親綠色的企業主成立了一個“廣告主協會”,監督、控制企業在特定媒體刊登或拒登廣告,以達到控制媒體的目的。民進黨還以官方的或親官方的銀行與企業以收緊銀根和拒絕刊登廣告的威脅手段,向媒體施壓。另一方面,通過大型公營企業的廣告支持頌揚陳水扁與“臺獨”的媒體。如公營的中華電信公司等不在發行大的媒體與刊物上刊登廣告,而選擇獨派媒體大登廣告,如在《新臺灣新聞周刊》的廣告量由民進黨上臺前的零增為上臺后3個月的36頁廣告,在發行量不大的《臺灣日報》的廣告量超過《中國時報》,從而成為另一種操控媒體與支持“臺獨”的手法。

          其四是,運用權力為選舉推銷自己。為了即將展開的臺灣領導人選舉,陳水扁將新聞自由拋到腦后,也顧不上外界的批評,公然通過“阿扁傳真”的方式,運用手中的權力在13家電視臺的新聞頻道推銷自己,每年整點重播,每周占用時間近500分鐘。“阿扁傳真”成為公器私用、進行選舉活動的最典型事例。

          批評時政的媒體成為民進黨眼中釘

          在臺灣這個所謂的政治民主與新聞自由的社會中,新聞媒體并沒有真正的自由,而是受到政治力的強烈干預與控制。堅持“臺獨”或親綠媒體,會得到當局的多方支持或照顧;而支持統一或反對“臺獨”、批評時政的媒體或節目就成為獨派與民進黨的眼中釘。

          在臺灣媒體生態中,《聯合報》應當說是一個具有大中國意識、反對“臺獨”、公正直言的媒體。然而卻成為獨派人士的眼中釘,不斷受到壓制。李登輝當年曾不滿《聯合報》對他的批評,公開聲稱他從不看《聯合報》,甚至還發起退報行動。退休后的李登輝甚至發出執政12年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進行媒體改革,讓統派媒體仍占居輿論陣地。“臺獨”刊物《新臺灣新聞周刊》經常發表文章,指責批判《聯合報》等統派媒體。在當局向媒體委托的有關經費支出上,臺灣三大平面媒體之一的《聯合報》竟然一分錢也得不到。日前,謝長廷不滿《聯合報》發表一篇批評臺灣司法的社論,控告《聯合報》,還要索配10億元。

          民進黨前婦女會主委陳文茜離開民進黨后,經常在媒體上發表言論,批評時政甚至多次公開批評陳水扁,對民進黨具有很大的殺傷力。于是陳水扁的親信“立法委員”林重謨甚感不是滋味,在“立法院”公開辱罵陳文茜,民進黨人還為其辯護。最近,陳文茜在衛視中文臺的“文茜小妹大”談話節目收視率相當不錯,而且前不久電視臺還表示續約,卻突然停播,而且傳說可能播放有關陳水扁的節目,顯然幕后有政治黑手在操縱。

          為打壓批評當局的媒體,臺“新聞局”在官方網站“電視妙管家”中,進行電視節目"“爛蘋果排行榜”,結果批評時政、收視率高、民眾評價好的節目反而常常被列入,其中“文茜小妹大”長期名列第一,顯然民進黨為打壓陳文茜的節目是早有預謀,精心策劃。

          另一方面,民進黨通過培養媒體打手,攻擊對方。如一位身兼華視公司與廣播電視基金會董事的專欄專家,是一個典型的媒體打手,出任專門攻擊在野人士的“臺視火線聊天室制作人”,其批評與漫罵程度,甚至達到人身攻擊的地步。

          當局高層不斷控告媒體

          為打壓所謂的統派媒體或批評時政的媒體,臺灣當局高層不僅污蔑媒體,稱媒體是"亂源",而且屢屢控制媒體。兩年前,呂秀蓮控告《新新聞周刊》雜志,成為一場引起海內外關注的媒體官司。盡管在政治力介入下,呂秀蓮贏了官司,但卻樹立了對媒體施壓的暴戾形象。

          2002年12月4日,《中國時報》頭版引述不具名的“可靠”消息指出,“新瑞都案”的大股東蘇惠珍于1994年底開具“謝長廷”臺頭的450萬元支票,最后通過轉手成為陳水扁競選臺北市長的政治獻金。此消息一出,陳水扁怒氣沖天,通過“總統府”秘書長陳師孟在第一時間召開記者會,批評《中國時報》淪為選舉工具,嚴重介入政治,決定提出嚴重誹謗起訴,開創了臺灣領導人控告媒體的惡例。結果第二天,《中國時報》在強大的政治壓力下,在頭版刊登道歉啟示,以平息這場可能讓《中國時報》陷入經營困境的風波。前不久,謝長廷又控告《聯合報》。不到半年,民進黨的兩位高層人物先后控告臺灣兩大平面媒體,充分顯示了民進黨對媒體的懼怕,企圖用權力迫其低頭,不讓其批評或報道不利當局的言論。

          公然壓制新聞自由

          最近,臺當局管控媒體再度出新招。臺新聞主管部門計劃以95萬元的招標方式,委托去年才成立的“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對新聞媒體進行所謂的“評鑒”。民進黨一改過去有關部門對媒體的色情與暴力情況的評鑒,而是擴大到對政治、財經等諸多領域的評鑒,實際是一種政治監控。對電子媒體采取“記點”方式進行評鑒,即依其所謂“違規次數”累計點數作為電子媒體營運、撤銷執照的參考。在平面媒體方面,對《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臺灣日報》、《聯合晚報》、《中時晚報》等六家媒體一至四版的“要聞版”加以評鑒,評鑒的指標則為消息來源、新聞查證、平衡報道、公共利益、新聞價值等,每兩個月公布一次評鑒結果。另外,會同由綠色勢力掌控的"臺灣廣告主協會"等媒體監督團體,進行合作監督。

          民進黨這種粗糙的做法,不僅是嚴重管制、干涉新聞自由,而且帶有濃厚的威脅意味,是一種法西斯的統治做法。因此,此消息一出,引起島內各界強烈的不滿與批評,在野黨批評是扁政府箝制媒體新招,是綠色恐怖。“臺灣新聞記者協會”發表聲明指出,不接受政府部門委托進行類似的新聞評鑒工作。更有評論指出,“民進黨執政以來,總統陳水扁、副總統呂秀蓮動輒控告媒體,相關官員對記者采取政黨區隔、消息誘導等手段,以及幕后以金錢、廣告來制約、影響媒體采訪方向,致使媒體及記者的工作環境遭到前所未有的擠壓、限制”。面對外界的強大壓力與批評可能對陳水扁的選舉造成負面影響,民進黨高層不得不緊急叫停這一“新聞評鑒”政策,再次暴露了民進黨施政之粗糙,手段之惡劣。

          可以說,民進黨上臺后,臺灣媒體生態出現重大變化,陷入了一種新的“綠色恐怖”,新聞自由出現大倒退。這是民進黨的悲哀,也是臺灣民主政治的悲哀。

          來源:人民網 作者:王建民


         
        編輯:秦欣
        首页-新闻-国际-财经-体育-娱乐-港澳-台湾-华人-IT-教育-健康-生活-汽车-房产-家居-视频-图片-社区-侨网-华教网-华文报摘-图库-供稿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色欲_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不卡在线_欧美一级高清片在线观看_99国严欧美久久久精品l5l
          <ins id="aazt7"><big id="aazt7"><button id="aazt7"></button></big></ins>
            <sub id="aazt7"></sub>
            <b id="aazt7"><tr id="aazt7"><var id="aazt7"></var></tr></b>
          1. <video id="aazt7"><input id="aazt7"></input></video>
          2. 亚洲天堂AV女优一区 | 在线高清一级欧美精品 | 日韩欧美视频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在线一区 | 偷自拍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日本免费a∨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