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佩爾是法國西部布列塔尼地區的一個美麗小城。兩條寧靜的河流悠悠然穿過城市,人們在大教堂邊的廣場上曬太陽,生活安逸祥和。
陽春三月,80余名中國婦女代表的到來打破了小城的寧靜,她們在這里開展了為期兩天的“中國婦女日”活動。小城的居民熱情地迎接了遠方的來客,這其中,一身五彩鮮艷、刺繡精美的苗族盛裝,走起路來銀飾閃閃發光,隨風“叮當”作響的中國苗族女性尤為引人關注。她就是來自貴州苗鄉的張庭珍。
苗繡改變了生活
張庭珍今年54歲,是貴州苗族侗族自治州臺江縣城老屯鄉巖腳村的村支部書記,也是全國勞動模范和十六大代表。
1984年,臺江縣舉辦龍舟節,山里來了不少外國人。“看著我們穿的苗族服裝,他們連聲問我們賣不賣。我想我能做會繡,就把衣服、頭飾全賣了,又回家拿了不少來,共賣了1000多元。”張庭珍回憶著苗繡帶給她的新世界。
真的走出山寨也不容易。第一次到廣州,裝著苗繡的包裹被人整個偷走,語言不通更讓她欲訴無門,廣州成了她后來再也不敢涉足的地方。在上海,張庭珍揣摩著曾經在苗鄉買過苗繡的人們的特征,找到了紡織學院和美術學院,結果在老師的幫助下很快將苗繡脫手。她還頻繁參加展銷會,帶著從本村和附近村寨收集來的繡品走南闖北,到處推銷。漸漸地,美麗的苗繡越來越為人們所熟知,張庭珍的生活也很快富裕起來。
最重要的不是錢
地產2002年,張庭珍參加了一次女企業家代表會議。一位北京的女企業家不屑地打量著她說:“你有多少錢,就來參加這個會?”張庭珍的回答是:“做什么事都要看天時地利人和。‘天時’和‘人和’我都不缺,如果我在北京,肯定掙的錢比你多。但是錢對我來說,并不是最重要的。”
張庭珍的心里還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做。當上村支書后,張庭珍帶領全村人建沼氣池、改造廁所、發展稻田養魚、種草養鵝,還準備明年初把自來水接進各家各戶。
她把全部心思用在帶領全村致富上。
“大家信任我,我要對得起大家。當了村支書后,我把自家的生意基本歇了下來,以前闖出的市場也放棄了,一年少了不小的一筆收入呢!”張庭珍皺了皺眉,有點遺憾地摸著項圈上的銀墜子。
張庭珍除了更大規模地發展苗繡外,還在種植、養殖等方面下功夫。退耕還林以后,村里推行“山上種樹,樹下養雞”,調整產業結構,村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就在臨來北京前,張庭珍還請了有關專家,商量如何借著苗家傳統的龍舟賽、姊妹節,把“旅游牌”打出去。
“唉,在家里我還有一個遺憾,就是兒子沒有考上大學。我太忙,根本顧不上,這里的教育條件也不太好。我真希望苗鄉能多出一些大學生。我們這里各方面的基礎都還差,還要靠自己艱苦努力,真正把教育也發展起來。”
帶著苗繡闖歐洲
今年十六大期間,作為大會代表的張庭珍成了媒體追訪的對象。會議結束后,她又整理行裝,自費來到歐洲,在法國小城坎佩爾的市政廳里擺起了苗繡品的展臺。
“我很希望我們的苗繡能打到歐洲市場來。我這次自費出來,就是要看看這里有沒有機會。”
來參觀的法國人無不被精美的苗繡所吸引,嘖嘖稱贊。小孩子看到張庭珍漂亮的服飾,尖叫著跑過來,好奇地摩挲著。當地居民和游客紛紛要求與她合影留念。媒體記者們也把鏡頭對準了張庭珍,又拍又攝。第二天,刊登著她照片的報紙就在當地報亭出售了。
然而張庭珍仍然有遺憾:“非常可惜這次活動時間太短了。”在這個完全陌生的國家,她再一次體驗到欲售無門的艱難。這些令人贊賞的苗繡,還沒有來得及充分得展示,就又要打進行裝,帶回國內了。
但是張庭珍對歐洲市場仍然充滿希望,她希望能夠再來這里,到巴黎這樣的大城市,展賣來自中國深山的苗繡。她也希望已經居住和生活在這里的華人能夠給她提供幫助,指點她在歐洲開拓苗繡市場。
來源:歐洲時報 作者:紹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