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四月十一日電(羅茜文)由著名作家王安憶同名小說改編的大型話劇《長恨歌》,昨晚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首次公演。而與作家本人“零距離”接觸,則是滬上王安憶書迷最幸福、最激動的時刻。
演出結束后,當劇組制作人李勝英向觀眾透露有一位重要的嘉賓來到現場時,有不少人猜測可能是作家王安憶來了,觀眾席上即時有人高呼。當身著黑色休閑毛衣的王安憶微笑著出現在他們面前時,全場響起長時間的掌聲。雖然在演出期間,《長恨歌》演員的精彩表演已是讓場內掌聲數度響起,但唯有此次歡迎王安憶的掌聲最為持久和熱烈。
談到此次對話劇《長恨歌》的感想時,一向在眾人眼里沉穩慎言的王安憶顯出少有的興奮和激動。王安憶坦言了這次看戲始末的“心路歷程”。她說,看完全劇后感覺很滿意,很好看。看到自己文字中的人物在舞臺上活起來,而且人物都很有個性,心里非常高興。雖然演出時間長達三個小時,但王安憶說,一點也沒覺得時間長,并且真切希望演出的時間更長一些。“現在的人們都習慣泡酒吧,為什么就不能在劇場泡半夜呢”?
很多觀眾都是從得知《長恨歌》改編成話劇的消息后就開始關注此次公演的。有位女觀眾說,看過小說《長恨歌》,打心眼里覺得這部小說并不適合搬上話劇舞臺,因為小說細水長流地敘述了王琦瑤四十年間的生活變幻和情路歷程,從底子里泛出來的那種上海味道讓人感同身受,因而擔心改編成話劇是否會破壞小說的完美和風格。看完話劇后,她的擔憂全然消散。該觀眾激動地告訴王安憶,該劇在三個小時的時間內把幾十萬字的小說內容表達得很充分,真的很不容易。
也有觀眾真誠地向王安憶和劇組主創人員提出了對此劇的意見和建議。有位“海歸”人士稱,他和許多長期居留海外的人士都是王安憶的忠實讀者,喜歡王安憶的作品是因為她的作品最具中國的、民族的特色。此前他也看過王安憶的小說《長恨歌》,覺得小說前半部分對于舊上海的環境描寫特別有味道,讓那些身居海外的中國人一下子就感覺到上海的親近。他認為小說強烈的地域特色是整部小說的成功點之一,但讓他遺憾的是,改編成話劇后上海地域特色并不太明顯。他建議劇作可以從歷史的脈胳、時代的背景方面更多地去理解和體會原作。
熱心的書迷還向王安憶表達出他們期盼其作品以其它更多的舞臺形式表達出來的心愿,這些觀眾說,王安憶的小說故事性強,情節細膩富有張力,畫面感強富有表現力,很適合改編成電影、電視等題材。對此,王安憶表示,她也正在和有關人員進行這方面的商談,只是由于版權的問題暫時不能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