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殲-15艦載機日前順利在“遼寧號”航母上完成起降,這是中國首艘航母形成戰斗力的重要一步。航母戰略在有序推進,中國的大國能力在一點點補白,逐漸連成片。重要的是,中國的高技術裝備不再像早年那樣勒著褲帶勉強為之,而成為中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全面增長的水到渠成。
艦載機是遠洋海軍的基礎性技術,突破了它標志著“遼寧號”開始成為“真正的航母”。航母將幫助中國延伸手臂,使中國對外開放時代的國防形成新的質量。全球第二大規模的經濟盤子購置一份航母的“保險單”,從國際政治的基本經驗來說,實在不算奢侈。
“中國威脅論”是我們遭遇的難題之一,但擁有航母給中國帶來的安全好處,遠大于西方輿論炒作可能帶給我們的傷害。對未來太平洋里會有中國的航母游弋,世界其實在逐漸形成心理準備。中國擁有航母的合理性在越來越被理解和接受。
但艦載機起降成功,遠非中國發展航母技術的句號。航母形成戰斗力需要至少經過三個階段,艦機協同只是第一步。第二階段是組成航母戰斗群以及實現整個編隊的協同,其難度更大。三是實現航母和指揮網的協同,它涉及全軍、甚至全國的大協同。只有到了那個時候,中國的航母才能真正活起來,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游刃有余。
有航母的中國和沒航母的中國,給外界的感覺是不一樣的。但航母不太可能成為中國調配國家力量的中心,而且不僅航母不是,任何單項戰略武器都不可能是。航母十分昂貴,它的費效比還有待考驗,并將受國際競爭方式和安全挑戰形勢變化的影響。
毛澤東時代中國人就知道,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性因素。帶著今天的問題重溫這段話,會有新的感悟和收獲。
中國今天的不安全感一方面來自于國防力量的落后,一方面又出自來到“世界第二”后繼續發展的戰略性困境。我們能夠感覺到世界“既得利益集團”對中國崛起的無形壓力,單靠軍事力量我們獲得不了“大安全”的改善。
中國需要堅定不移地繼續發展軍事實力,這是中國平衡發展不可替代的砝碼。作為一個價值觀和政治制度與西方世界都不合拍的大國,中國的安全必須首先扎根于自身的實力,決不可有其他幻想。
但與此同時,我們需要調動中國傳統哲學的特殊智慧,實力越大,越要增加“和”的吸引力,而不是制造碰撞的更大力度。比如中國在發展航母作戰能力的同時,也要下力氣研究航母外交的“特殊技術”。總體看,解放軍需要逐漸成為中國外交的一支活躍力量。
中國的安全必須是“大安全”,軍事安全只是其中一部分。僑民安全,海外投資安全,中國軟實力的逐漸對外滲透,外部力量對中國國家利益更順利的配合等等,都是我們的追求。這些同中國發展軍力有著或近或遠、甚至拐彎抹角的聯系。
總之中國的利益越多,國防必然更昂貴。然而中國航母、新型戰機等增多,外部防范必將同時加碼,潛在的對立成本將升級。駕馭好這一切,避免中國的每一步發展最終都成為一場大規模實力對抗的準備,這需要中國的智慧和心胸,也需要外部世界的善意響應和互動。中國作為國際力量格局的最大變量,不僅自身要和平發展,還必須成為“和平變局”的引導性力量。▲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 軍事頻道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