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6日,“亞洲時報在線”網站刊登韓國首爾國立大學教授權容雄(Yong Kwon)撰寫的文章《韓國黷武之路》 (South Korea's path towards militarization),該文回顧了韓國自朝鮮戰爭以來的經濟、政治和軍事發展脈絡,表露了韓國擴充軍備的強烈愿望,并以彈道導彈為例說明了韓國黷武的決心。現將文章主要內容編譯如下:
從“前現代化(pre-modern)”時代開始,東北亞就已經處于全副武裝狀態。冷戰期間,朝鮮通過不斷擴充軍事力量尋求地區穩定,半島非軍事化不可能馬上實現。近期,中國南海和東海的海洋糾紛凸顯了軍事力量在亞太事務中的作用。在這些海洋糾紛中,韓國作為另外一支力量逐漸加入進來。
從歷史角度看,韓國吸取朝鮮戰爭的經驗,一直嚴重依賴美國的軍事力量應對嚴峻的安全形勢,并且致力于發展經濟,首爾似乎是地區軍備建設的局外人。但是這并不代表韓國不希望獲得強大的進攻能力,相反,這個國家多次試圖擁有核武器,1970年代開始的工業化進程也提升了國產武器制造能力(援引《亞洲時報在線》2011年7月12日文章)。
在1950和1960年代韓國經濟建設初期,由于致力于解決妨礙經濟和政治發展的諸多問題,韓國關心經濟發展勝過武裝力量建設。考慮到軍事建設的高昂花費,韓國在70年代對外政策的核心是依靠華盛頓主導的泛太平洋聯盟,通過與莫斯科和北京發展建設性關系來制衡朝鮮。冷戰中韓國的政策取得了成功,樸正熙總統派遣韓國軍隊參加越戰,在韓國建設美軍基地,通過恢復友好外交關系和經濟介入的“北方政策(Nordpolitik)” 與中國和前蘇聯建立了聯系。韓國通過社會穩定和經濟繁榮阻止了北朝鮮武力統一朝鮮半島的進程,韓國的經濟實力幫助首爾得到了比平壤更多國際認可。
雖然和其他國家一樣,韓國也拿出大量GDP購買武器裝備和供養軍隊,但是其他國家并不像韓國有北鄰朝鮮這樣巨大的安全威脅。蘇聯解體后,隨著韓國在國際貿易和新興地區政治力量方面的快速發展,首爾的軍事需求迅速膨脹,索馬里海盜給了韓國新型藍水艦隊在印度洋保衛韓國經濟的最佳時機。但是,“天安”號警戒艦遭受突然襲擊事件反映了韓國在海洋邊界問題上對朝鮮的軍事弱勢,2011年延坪島炮擊事件也證明了韓軍缺乏快速反應能力,這些都推動了韓國政府兼顧韓國的國防。
考慮到緊張的地緣政治局勢,韓國認為發展軍事實力極端重要。韓國與美國達成協議,將韓國的導彈射程從300公里提高到800公里。韓國的遠景目標是像周邊國家一樣,擁有類似中國“東風”系列和俄羅斯“白楊(Topol)”系列彈道導彈,甚至是日本MU-5運載火箭那樣,發展射程1萬公里的彈道導彈。更重要的是,朝鮮已經裝備了(大浦洞-2)(Taepodong)導彈,迫使韓國啟動相應的彈道武器計劃。
但是,美國總是拒絕給予韓國更大的靈活性,而且總是給出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韓國海軍已經足夠應對半島周邊海域局勢,部署增程導彈將加劇半島緊張局勢”等等。總之,韓國正在通過自己的方式,在獲得彈道核導彈的道路上緩慢前行。目前,韓國公眾討論的話題不僅僅局限于韓國導彈的有限射程,同樣包括導彈的載荷。首爾的國防需要被限定在半島防衛之內,以至于韓國軍隊高級軍官和軍事分析家用這樣的語氣評價:“500公斤的載荷足以攻擊北朝鮮西南海岸的岸炮工事”。雖然美韓兩國達成增加導彈射程的協議,但是導彈載荷被限定在了500公斤之內。韓國官方肯定會在未來導彈發展中突破這一載荷限制,同時,首爾已經得到生產無人機的許可,最大載荷被限定在2.5噸。
韓國國內一些著名政治家要求在2014年修訂《美韓核合作協議》,也有人建議韓國以經濟發展的名義發展濃縮鈾生產能力,民眾和國會都公開支持韓國發展核武器。但是華盛頓給韓國任何修改協議發展核武器的機會非常渺茫,哪怕只是產生這種意向的機會。因此,韓國“擁核”的政治目標是暗示自己將發展常規軍事能力。對華盛頓而言,韓國的軍事冒險給其亞太平衡戰略帶來了額外負擔,美國希望他的盟國在關注本國安全的同時,不在引發新的沖突,以防美軍在遠東投入更多兵力。由于韓國目前與日本存在嚴重的領土糾紛,與中國在黃海領海劃界也有很大分歧,領土主張也將影響韓國未來的地區關系。(戰略網/長風)
相關報道:
韓官員稱朝鮮核導彈能力提升使韓國受生存威脅
專家:韓國提高導彈射程并非意在中國
專家:韓國導彈增加射程 日本動作更值得警惕
韓國彈道導彈覆蓋朝鮮全境 可打擊中日俄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