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前夕,中國首艘航空母艦“遼寧艦”正式交接入列。然而,筆者搜集了目前世界主要航母從第一次海試到正式服役再到形成戰斗力的時間,研究了這些航母的“成長歷程”,發現航母從下水到形成戰斗力實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從試航到服役一般需3年
航母是一支現代強大海軍的支柱,規模龐大,技術復雜。一艘航母要形成強大戰斗力需過很多關:建造、下水、舾裝、試航改進、服役、建成戰斗群……單就試航而言,它就要經歷三大階段:建造和改裝時期的“工廠試航”;部隊服役前的“役前試航”;最后到整個航母編隊完成戰力整備前的“編隊試航”。
據統計,目前,全世界包括中國在內共有21艘現役航空母艦,其中美國占11艘。從這些航母的試航時間來看,一艘航母從試航到服役大概需要3年。
戰后美國航母的發展是從福萊斯特級大型航空母艦開始的。以開工最早的“福萊斯特”號為例,其于1952年開始建造,兩年半后,即1954年底試航,又過了不到1年,即1955年10月開始服役。
1956年,美國開始建造“小鷹號”航母,歷時3年半。從下水試航到服役用了1年時間。其后的幾艘小鷹級航母的建設速度逐漸減慢,直到降至兩年半,從試航到服役通常都只用1年多的時間。但建造尼米茲級大型核動力航空母艦時,情況有所不同,該級別航母是目前世界上噸位最大的一級核動力航空母艦,滿載排水量達到了10萬噸左右。第一艘該級別的航母“尼米茲號”從試航到服役用了3年的時間,其后建造的9艘航母,除了“亞拉伯罕·林肯”號用了1年9個月的時間,其他都用了2—3年的時間。
航空試驗是關鍵
航母建造的快慢與一國的軍工技術水平有很大關系,也和技術的熟練程度有關。同樣級別的航母,制造第一艘所用時間一般也會較之后的航母要長。但每艘航母需要經歷的考驗是一樣的。
航行試驗主要是驗證航行的品質,同時也是為在實際航行中發現可能存在的問題。航母是否存在設計問題,能否抵擋海上風浪的影響,是否具備服役條件……試航中所獲得的數據是航母改進提高的關鍵所在,對航母生存能力、作戰能力的發展和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而航空試驗更重要。航空母艦是“航空”和“母艦”的組合,能否完成戰機和航母的密切配合,艦載機的起降訓練十分重要。它主要包括艦載機接近航母試驗、艦載機著陸模擬試驗、著艦試驗、起飛試驗和艦載機載重試驗等。
各航母大國對航空試驗極為重視。為實現真正完美的戰斗起降,蘇-27K完成了80次飛行驗收,米格-29K完成了74次著艦試驗和13次試飛驗收。法國“戴高樂”號通過海試就發現了很多設計不合理的地方,而將飛行甲板加長4米。
此外,人的因素也是艦載機的關鍵。美國智庫詹姆斯敦基金會認為,航母執行任務很大程度上依賴海上的空中力量,而艦載機飛行員在順利完成航母上起飛和降落之前,需要進行長期的訓練。各國往往采用“先陸地后海上”的方式進行訓練。美國擁有大批艦載機飛行員,有眾多地面基地和十余艘航母可供進行起降訓練,還有一套海軍官兵成熟的訓練模式,在航母建造期,他們就開始跟班作業。但即使如此,美國航母服役后仍然需要在兩三年內才能形成戰斗力。
服役不代表形成戰斗力
即使航母交付部隊了,也不意味著它就能馬上開赴前線作戰,形成真正的戰斗力。按國際的規律和慣例,從服役到形成戰斗力要5—8年時間。
現代航母平臺集動力系統、起降和彈射系統、艦載機、艦用武器系統、通訊指揮系統、預警平臺等一系列紛繁復雜的子系統于一體,組成一個完整的海上作戰平臺。作為大型水面艦艇,交付科研、試驗、訓練使用后,不僅艦上各類裝置、電子系統、武器系統等需要調試,軍艦內部各個系統之間需要磨合,與編隊中其他艦艇的協同需要訓練,艦載機飛行員訓練、艦機協同等也需要較長時間完成。
此外,航空母艦從來都不單獨行動,要形成航空母艦戰斗群才能行動。這些陪同船只包括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等等。它們為航空母艦提供對空和對其他艦只以及潛艇的保護。此外,艦隊中還有潛艇做偵察和反潛任務以及供給艦只和油輪以擴大整個艦隊的活動范圍。
據了解,美國海軍航空母艦在執行任務時,一般配屬4—8艘水面作戰艦只、1—2艘潛艇和1—2艘后勤輔助艦船,組成航母戰斗群。包括兩艘導彈巡洋艦、兩艘驅逐艦、一艘護衛艦、兩艘核動力攻擊型潛艇和一艘補給艦。根據具體任務,還可能增配運兵船、兩棲攻擊艇和貨船。
其他國家海軍的航母編隊結構各有不同,但都納入了一系列核心戰力。這些戰力包括空中防御、反潛作戰和實施對陸攻擊的巡航導彈。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