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國養老“三宗罪”
歸國養老,表面上看起來,不論是功成名就衣錦還鄉還是奔波半生落葉歸根,似乎都是皆大歡喜。實際上,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想回國養老的“老海歸”面臨著諸多困難:國內醫療價格高、條件欠佳,錢包遭罪;牽掛兒女,兼顧國外福利不得不兩頭跑,身體遭罪;文化不適應、情感失落,心理遭罪。
2009年6月,定居日本23年的上海人趙天一過50歲生日,就張羅起買房養老的事,不過不是在他一開始就打算的上海,而是日本茨城。“其實我去年回國看了很長時間,蘇浙滬走個遍。國內賣房子的,怎么一句老實話也沒有,還有上海房價哪能介巨(滬語,貴)?上海大醫院多,但是醫院里的病人比超市還多,價格也不便宜,我又沒有國內醫保,真吃不消。
3個月的考察下來,趙天黯然回到日本。最終,他在日本茨城購買了一套居住面積44平方米的房子,530萬日元,約合38萬元人民幣。“走路15分鐘就到海邊,距離東京稍微遠點,100公里,但是交通很方便。日本沒有產權年限的限制,但每年要交3萬日元的固定資產稅,大約2000元人民幣吧。”趙天對這套房子還算滿意,但對不能回上海養老有點遺憾。
回國養老面對的難題還不只醫療問題,如果是國外綠卡,為了保持身份和福利,不得不兩頭跑。如果是外國籍,還要面臨再度更改國籍的選擇,即使還原成中國國籍,由于此前沒有繳費,也很難享有社會養老保險,同時,國外的福利也一并放棄。對老年人來說,無論是心理上還是經濟上都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上海國泰律師事務所的封從德律師多年來遇到過多起海外華僑華人欲回國養老,在房產、保險等方面產生的法律糾紛。“有些人的房產是解放前置辦的,或者只有使用權,如今被親戚實際使用,要追討、理清產權關系,需要長時間調查取證,海外老人耗不起精力和時間。有些人出國前和原工作單位拗斷關系,社會、養老、醫療保險中斷,如今接續不上,原單位可能已經破產或被兼并,解決難度很大。這些都是歸國養老面臨的實際問題。”
尚有余熱待發揮
更讓有意回國養老者感到委屈的是,國內有輿論認為正是這一群體掀起回國置房的高潮,使得國內一些自然環境優越的宜居城市、著名僑鄉的房價“高燒不退”。
近日廣東花都市一個別墅小區開盤,來自美國南加州的華人購房團一下子以1.5億元人民幣的價格吃下37棟獨棟別墅。這21名成員,祖籍均為廣州。購房團領隊人稱輝叔,50多歲,他自己買了一棟獨棟別墅,還給親人買了一棟,總價都是在500萬元左右。談起從美國來廣州購房的原因時,輝叔表示跟美元貶值有關。另外,“葉落歸根,來的人都四五十歲了,都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去美國發展,不少人都打算回來養老”。這些別墅最低200多萬元人民幣,最高800萬元人民幣,對于花都普通市民、外來務工人員來說,已經接近天價。
其實,早在2007年,來自美國硅谷的華裔購房團就在蘇州簽約買下了23套國際公寓。購房者都是在硅谷生活工作15年以上的華裔。他們表示,在蘇州買房一方面是為了投資,同時也考慮到將來葉落歸根,在蘇州有個舒適的住處。
在養老服務社會化的國際趨勢面前,為何在海外生活了多年的華僑華人仍然只認可自購住房的養老形式呢?上海親和源國際養老社區親和源集團董事長奚志武認為:“一是中國人傳統的養老觀念,認為養老院養老丟人,二是中國養老機構不專業,無法為老年人提供更高的生活品質。”
奚志武分析,從投資角度看,歸國養老者的數量在全國購房者總量中的比例很小,中國房價走高的責任不能推給這些葉落歸根的老人。
中國現有的養老機構以社會福利性質為主,軟硬件條件都有限。“有些養老院只管老人吃沒吃飯,有沒有發病,不注重他們的情感需求,有的甚至平時叫號碼,極大地傷害了老年人的自尊。更不用說平時開展文體活動,讓老人們在生活安排上具有更大的自由度了。那些對晚年生活品質要求高的老人,當然不會滿足于這樣的環境。社會不能提供專業的服務,他們只能自己購房,以傳統方式養老。” 奚志武說。
為歸國老人營造更好的養老環境,成為不少有識之士的追求。瑞典歸僑張秀娥,幾年前就捐出40多萬元退休金,在浙江寧波市鄞州區洞橋鎮魚山頭村建起一座頤養院。“我在瑞典有政府頒發的養老金,兒孫滿堂。但在和一些想回國養老的朋友們交流時,我發現他們對國內的養老機構不滿意,就決心自己建一所文明、溫馨的養老院。既可以幫助家鄉那些養老無著的老人,也圓了那些想落葉歸根的華僑的心愿。”
美國紐約寧波同鄉會會長王心仁先生感慨地說:“其實國內房價高企,與其讓歸國養老把畢生積蓄都花在房子上,不如提供更專業的社會養老服務,使他們的‘余熱’在實業投資、生活消費等其他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福建省僑聯副主席林澤群也表示:“要充分重視那些心懷故土,希望葉落歸根的老僑。為他們提供更好的養老環境,不僅可以使他們頤養天年,也可以發揮他們見多識廣、熱心故土的優勢,促進當地的發展和消費,為地域經濟發展作貢獻。”(陳麗偉)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