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威的“康橋相聲社”在留英的中國學生群中小有名氣。從2007年底成立以來,咸威和相聲社成員參加過各種文藝活動,也在英國幾大中國留學生聚集的城市做過巡演,現在還會常常收到演出邀請,用相聲這種傳統的文藝形式,為英國的華人觀眾講述年輕留學生的真實生活。
咸威和他的搭檔閆雨出國前就同在清華大學讀工程學,出了國,竟在劍橋大學相逢,現在在同一個實驗室跟隨同一位導師做研究。
和他們在BBC演播間做采訪時,我時不時被兩個人逗得哈哈大笑。咸威說他從小就是個外向的人,愛逗樂兒,愛耍貧嘴,很小就去學說相聲,“學了之后變得更貧了。”咸威如是說。
閆雨是捧哏,來英國前只聽過相聲,沒說過相聲。他說當時咸威正在找搭檔,他的條件比較合適,就被選中了。我問咸威要求什么條件,回答是,“主要是因為當時沒人。”
對相聲的愛好
不知道有多少聽眾和觀眾以為,相聲演員在舞臺上抖的包袱在一定程度上是現場的發揮。
咸威說,現場發揮的成分幾乎沒有。從寫本子,到上臺表演,這中間要經過反復排練。“演出前我們的演員要經過集訓,因為大家平時都上課,所以碰頭一般會集中在周末。不過如果是專場,演出前一周,我們幾乎每天都要見面練習。”
對閆雨來說,站在臺上說和坐在臺下看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感受,“基本功要練,感覺要找。我覺得這就像學習任何一個新技能一樣,必須多聽優秀演員的段子,每天強迫自己去聽。感覺就是這樣慢慢出來的。還是因為喜歡,所以才能這么堅持。”
在海外搞創作,說相聲,咸威坦言,自己也沒有想到會這么受歡迎。生活在英語世界,留學生這個日漸壯大的群體,常常為自己的文化定位感到困惑。異國他鄉乍一聽到熟悉的鄉音,說的是平時大家生活里那些搞笑的事兒,“康橋相聲社”能接到留學生們的演出邀請其實并不奇怪。
“觀眾是很挑剔的,相聲演員和觀眾必須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引起共鳴。我們想象不出來會給外國同學講相聲。這就和我聽英國的喜劇演員說笑話,我卻笑不出來一個道理。”
是啊,我在錄音棚請咸威閆雨說一段相聲,他們講的是留學生談戀愛。我一邊聽他們的段子,一邊樂得要背過氣去。我的那些聽不懂中文的同事們,只能全神貫注地、集中精力錄像了。
目前咸威自創的相聲段子都圍繞留學生的生活展開,他們講過海外學子吃飯的苦惱;找工作、奮斗的歷程;80后的愛情觀;還有目前正在創作的留英學生在找房子時遇到的稀奇古怪的事。
“如果畢業以后還說相聲的話,學生的內容還是不會放棄的。如果給學生演,我們肯定還會以學生為主題。如果要給在英的華人演的話,我們可能會說說工作方面的事情,但前提是我們得有這方面的經驗。畢竟,笑料全都來自生活。”(摘自:BBC英倫網;文/天舒)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